所谓完成“自我接纳”,就是接受了自己是谁,完全接纳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现在的自己,知道自己所有的优劣势。
一、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现在的自己。
我们内心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性格基本上在我们人生的前6个年头就已确定。 一个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大脑的结构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包括所有的神经网络连接。因此,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尤其重要,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中。我们会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父母与我们相处的方式将成为我们所有人生关系的蓝图。我们将来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身,如何处理与同学、同事、朋友和恋人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是高是底,对其他人是否信任等等,都产生于这段早期经历。
然而,没有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用好与坏来评价。即使童年过得还不错,但也会有一部分是受过伤害的。我们弱小、裸露并一无所有地来到这个世界。对于婴儿来说,生存意味着要找到一个联系人,他将无条件接受他,否则这个婴儿很可能会面临死亡。在出生后,甚至是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处在十分脆弱并且依赖他人的状态。弱小的我们很容易在父母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到伤害,因此,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阴影小孩——他弱小无力,总是觉得自己不好。
另外,就算是最有爱心的父母也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有些时候,父母必须采取些必要措施。例如,当孩子刚学会走路时,父母必须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规矩和限制来约束孩子,避免其遭受伤害。父母会警告孩子,不能破坏玩具,不能摔坏花瓶,不能玩吃的东西,不能在下雨天往外面跑,要小心等等。这样的限制十分必要,但也有可能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进而觉得自己“不好”。
当然,除了这些负面的感受,很多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是“好的”,并且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童年不仅经历了坏事,也经历了好事:关注、安全、嬉戏、乐趣和快乐。因此我们把内心的这部分称为阳光小孩。
如果父母在教育和生活上过分要求、斥骂、责打并忽视孩子,孩子的处境会变得困难。小孩没有能力判断父母行为的对错。从小孩的角度看,父母是高大的,是不会犯错的。如果父母吼骂或者殴打孩子,孩子不会说:“爸爸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他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反之,孩子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所以爸爸才不喜欢他,才会打他。
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内,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识别他们是否受到欢迎。对婴儿和幼童的照料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喂食、洗浴和包裹。另外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抚摸。孩子通过照料者的抚摸、饱含爱意的注视以及声音可以获悉,他是否受到世界的欢迎。由于孩子在人生的前两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所谓的原始信任(Urvertrauen)和原始不信任(Urmissvertrauen)。前缀“原始”(Ur)表示这是一种深度的存在经验。这种经验会深刻地印刻在我们的身体中。那些已经拥有原始信任的人会有意识地体会到来自内在的自信,这是信任他人的基础。而那些没有原始信任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信、不安全的,因而也很难去信任他人。如果一个人建立起原始信任,他会经常处于阳光小孩模式。反之,如果没有建立起原始信任,那么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阴影小孩所控制。
成人后
从我们逐渐能区分出自己和周围世界时,我们就开始被训练内化周围世界对我们的标准和苛刻的眼光,在一个又一个标准化的模型面前,我们总是能看到自己不标准的那些部分,然后那些标准和眼光变成了自己的标准,我们自己对自己也开始不满意,自我攻击。然后永远背上了自卑的包袱。
我们的自我形象基本上由内心的信念决定,并会把这种形象投射到别人的眼睛中。如果内心的信念是正面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别人也这样认为。相反,如果内心的信念是负面的,自我感觉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这样认为。
现在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负面信念不是现实世界,而是我们的主观世界,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主观世界,至少部分来说是这样的。
我们透过信念的眼镜来感知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个人的感知扭曲。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二、 知道自己所有的优劣势。
首先要先停止对自己的不满意,不再持续对自己进行自我攻击,打破这样的循环非常不容易,否则我们看见的都是自己的不好,看清这个循环圈。再逐步摆脱慌张,沉下心性,听从心的指引。尽可能允许自己:某些方面暂时可能就是不太行。尽可能接纳自己:我就这样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想要变得更好,那么我也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计划。付诸行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着急立刻马上就变好。给自己时间和耐心陪伴自己。
同时也要明白,好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任是谁,当时也只能这样,如今也只能走到这一步。但我们往后可以走得好。”
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大家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好,这叫“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一切的力量都来自生命本身,把最好的给她,静候花开,期待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