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说:“到目前为止,我的家里不知道收藏了多少版本的《中国哲学史》。”
这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口碑超爆,被称为100年才出一部的伟大著作!
冯友兰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尽管几十年来坎坷不断,也不改初衷,视中国哲学为生命。
真正能击垮一个人的,不是残酷现实,而是自我放弃。从他踏入哲学门,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哲学。
1、走进作者,他和中国哲学史的渊源
冯友兰的一本书《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提到:谈治学经验首要读懂材料不但是读了,而且是真正读懂了,那才算是掌握了材料。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呢?司马迁曾经说:“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他写着《中国哲学史》里面讲了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区别。
以哲学史为例:哲学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在这里有本来的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之分。我们常常讲事物的“本来面目”,哲学史也有其“本来面目”,它就是本来的哲学史。写的哲学史,就是研究本来的哲学史的人所写的研究结果,是本来的哲学史的摹本。本来的哲学史只有一个,而写的哲学史则有许多,哪一个写的最符合本来面目,哪一个就写得最好。
哲学家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作了反思,又把他的反思用理论思维的言语表达出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这就是他的哲学体系。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写的,他的体系是怎么建成的,这都是研究哲学史的人所首先要研究的。这是写的哲学史。
哲学史是一种专门史。研究一个什么事物的历史,就是要研究这个事物的发展。发展必有其规律,不会杂乱无章;发展必有其线索,有个来龙去脉;发展必有一定的阶段,有一定的环节;发展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它周围事物的影响或制约,而又反过来影响或制约它周围的事物。这是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中国哲学就其内容说,和其他民族的哲学是一样的。
在清朝末年,中国人开始把中国哲学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开始重新反思的时候,人们就觉得中国哲学原有的术语很不够用。
中国哲学中一个名词往往有许多用法。比如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词的外延说的,“白马非马”是就这个名词的内涵说的;“白马是马”的马字是就具体的马说的,“白马非马”的马字是就抽象的马说的,它说的是一切马所共同有的性质,是马性。
2、中国人的浓浓“人情味”,历史进步着
冯友兰把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进行梳理,自然分成上下两篇。子学时代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经学时代自董仲舒独尊儒术开始,历数两汉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玄学佛学,唐朝佛学以至宋明理学,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主要采用了叙述式和选录式进行详细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解读,又能读到原文,还有作者加的注,这样更容易理解内容。
读《中国哲学史》,能读出中国人的浓浓“人情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体现出的是儒家的“仁、礼”、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人道”等对“人情味”的深刻探究,西汉实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成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所以他将人生境界区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天地境界是他生命追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哲学就是时代精神的结晶。要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哲学。
3、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才能挣脱自然境界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过渡呢?按照本书的观点,哲学终究还是为人、社会服务的,人要达到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要么改变环境,要么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环境融于一体的状态,现行的理论指导都是提倡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因为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要改变环境,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孔子到七十岁时,可以从心所欲,而所做的都合于规范,他的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这是圣人在心灵修养上的最后阶段。
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不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是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骄傲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已达到极限的标志,他是任何人首先要力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