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时代共存。从启废禅让始,民族进入了国家时代。秦并天下前为邦国时代,后为帝国时代。邦国时代,国家是封建制,政治是贵族制。天子分封诸侯,是为国,诸侯分封大夫,是为家,无继承权的,即为士,共同构成了贵族阶级。邦国,是贵族的时代。四分而看,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是诸侯的时代,春秋是大夫的时代,战国是士的时代。帝国制度是中央集权,权贵阶层是有,贵族阶段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官治,帝国政治成了官僚政治,也可以说是皇权政治。
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从来权责利不清,皇帝强势则为皇权政治,皇帝弱势则为官僚政治。以儒生为基本队伍的官僚集团,理想君臣共治天下,可惜开明如唐宗宋祖、霸道如秦皇汉武,皇权与官治之争始终,导致一次次的政治体制改革。其中,谁成为统治阶级尤为重要。邦国时代,是领主,帝国时代是地主,秦汉时是贵族地主阶级,汉武帝时,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即士族阶级,并终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是一种半官僚半贵族政治,承启着庶族地主阶级,这便是唐宋元明清的时代。
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平衡。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使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种历史的整体感,这是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制度,实现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平衡。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东汉重尚书,南朝重中书,北朝重门下。隋唐则三省并重,成为中央政府。三省中,尚书省级别最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为执行机构。而中书省是草拟法令,门下省审核。三省权力相互制衡,有效地分割相权。
从两汉到隋唐,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相互较量,相权不断被限制和削弱,直至明清取消,形成专制独裁。权力制衡之下,两汉和宋元寓分权于分工,汉是行政、军事、监察,宋是行政、军事、财政,元又是行政、军事、监察。特殊的是隋唐,着重权力的制衡。权力制衡之下,中书省有匿名制,门下省有封驳权。言谏官有批评权,以小制大,给政治提供制度保障,尽可能地实现了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平衡。
千年前的那一场考试。科举,是帝国官员的选拔制度,确保庶族地主能够取代士族地主成为统治阶级。科举是中华帝国史上第三种官员选拔制度,区别于此前两汉的察举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察举,如举秀才、举孝廉等;荐举,即为九品中正制。察举分科不分级,荐举分级不分科,但都不考试。科举,是一定要参加考试的。唐尚可推荐,宋以后只看考试。唐的科举,是分科的,第一科是秀才,较秀才易的是明经,进士居中。隋炀帝设进士科,向庶族地主敞开大门,视为科举制度之始。及第进士,志得意满,骑马巡街探访名花,便有了探花郎。长安城的花街柳巷,也对这些新贵敞开大门,传杯换盏之际,一个新的官僚集团和社会阶层悄然诞生。
如孟郊说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