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嗒嗒嗒……”随着大傻杨节奏明快的打板声,各色人物悄然登场,这场发生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故事也悄悄拉开了帷幕……
《茶馆》这部话剧是老舍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从小学起就被语文老师挂在口头上的一部经典名作。剧本中出场的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除了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还有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等各类角色,这些人物的组合真实地再现了近代老北京茶馆的面貌。全文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以茶馆的经营状况为线索,共分成三幕。
第一幕以维新运动的失败为背景,在尚为热闹的裕泰大茶馆中,上演了官差二德子和百姓常四爷之间的纠纷,京郊穷人康六卖女,说媒的刘麻子在康六和买主庞太监之间谋取暴利等事。在这一幕中,与二德子争吵的常四爷只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两名特务给抓走,送进监狱整整一年。可见当时的邪恶社会,对那些一身正气的市民小人物是多么地残忍无情。同时,也揭露批判了那些以二德子为代表的亲洋虚伪,谄媚逢迎权贵帮派的丑恶嘴脸;而像拐卖人口的刘麻子这样的地痞无赖的形象存在,更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在第二幕中,裕泰大茶馆在乱世之中顺应时代潮流改了良,才能在众多倒闭的茶馆中得以幸存下来。尽管如此,却还是如伙计李三所言,“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即使是经过了改良的裕泰大茶馆,还是无法回复到往昔的繁荣与热闹。从李三,王掌柜和老板娘王淑芬三人的对话中便能得知,如今的茶馆只是在勉强维持罢了。在如此的艰难状况下,还要遭受官道上的人时不时地前来敲诈勒索。在这样一个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百姓的日子也更加地艰难。第一幕中出现过的康六的女儿--康顺子,带着她的继子逃到了茶馆,蒙王掌柜夫妇收留,才有了庇身之所。之前抓走常四爷的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现在成了军阀的走狗。人贩子刘麻子在混乱中被冤枉砍了头,一个恶霸就此消匿。一切发生在转眼之间,一切都是那样的混乱不堪。
在最终幕中,已经到抗战胜利后。此时,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也似要走到末路了,馆内的景象已经是相当荒凉,只有零星几人来往。王老板这一辈人也不再年轻,他的茶馆即将被人霸占;从监狱中出来后的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了;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剧末,三人相聚,互相倾诉苦水,几人苦涩的大笑,直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他们笑什么呢,笑这世道太过荒唐,笑这世对待他们不公!在两个好朋友离开后,王老板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与他为之惨淡经营一生的茶馆走完最后一程。
老舍用特色地道的京味语言将发生在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裕泰大茶馆的故事娓娓道来,近半个世纪的社会承载的百态人生都被浓缩在北京裕泰茶馆这个角落,一幅幅或真或假、或善或恶的面孔仿佛蜻蜓点水般,分明十分渺小,却又在心头荡开层层涟漪。故事结束了,而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还留在心间。这便是老舍的艺术功底了,他笔下性格丰满的人物真实立体,栩栩如生,无论是行为还是言语都能够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他将时代的迁移既直接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将其隐藏在街景、人物穿着打扮等细节之处。他在变之中又保留了不变,新潮的衣着掩盖不住的是客人的古板老套的思想。剧中,原先看面相的唐铁嘴的儿子后来“晋升”成了大师;刘麻子那些龌龊的勾当被他的儿子冠以“花花联合公司”的名号;老特务刘祥字的业务到他儿子这改称世袭特务。这一系列的改变看似是理所当然的,却与又前后环环相扣,并且达到了让作品的戏剧性更加突出的巧妙效果。
《茶馆》通过裕泰的发展衰败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交谈中流露出社会的无形变迁,用底层人物的遭遇讽刺了近代社会的存在的种种黑暗现象,展现了在黑暗中、夹缝中努力寻求生存的芸芸众生之苦。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洪子诚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对这本书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茶馆》的结局是最耐人寻味的,也最能印证洪教授对这部话剧的点评。一辈子行中庸之道德王老板选择以自缢的极端方式与茶馆共存亡,这是王老板用他的死对黑暗的旧社会做出的无声反抗,是底层小人物对生存的奋力挣扎。王老板的死是老舍对那个不公正的社会最猛烈的抨击。除了王老板,不知有多少条无辜的生命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悄悄地逝去。剧末。作为长官代表登场的沈处长以“蒿(好),蒿(好)”二字回应这件事,结束了全剧,为悲剧收场的结尾添上了几分令人心酸的喜剧色彩。同时,这也深刻地暴露了这些长官骨子里的无情、卑鄙、冷血,令人愤恨却又无可奈何。
虽然剧本以悲剧结尾,但黑暗过后,即将迎来黎明的曙光,新的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