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岳漟
前段时间《82年生的金智英》被刷屏,不少朋友在圈里不停地呼喊:流不干的的泪水,太真实,太感同身受!
我们一起回到电影的本身,从故事上来看,它设置得并不复杂。讲述了作为一个全职母亲的金智英,想要返回职场,实现自我,但却并没有实现的过程。
若将金智英的现在时空故事线单独拎出来,我们会看到琐碎的日常:在家带孩子,带孩子出门被旁人说成是「妈虫」,与其他全职妈妈们一起喝咖啡聊天,去婆婆家,去母亲家,去找工作……如果整部电影仅仅是这样的铺排,即使是真实的社会现实,恐怕不会引起观众如此大的反响。
韩国网友认为带小孩的妈妈没有生产力、没有收入,还有办法过着高品质的优雅生活,于是给她们取了个不好听的名字「妈虫」,意指仿佛老公的吸血虫那样生存。
金智英由小到大的生活,扩充了整部电影的空间与时间,金智英母亲角色的加入,更是将时间拉得更长——两个时代的女性生存状态一下子就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而这时空的扩充,大大地加重了电影的分量,拉近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它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金智英,她的出生,她的家庭,她父母对待她的方式是如何影响和造就了她,她面临的职场、生活困境……
而这些信息的铺陈方式正是让观众看完泪流不止的重要原因。导演的巧妙处理利用的方式并非陌生:闪回。
闪回这种叙事技术非常常见,尤其是悬疑片中大量使用。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回与那些悬疑的电影的有什么区别呢?在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创伤。
创伤是诸多艺术作品中历久弥新的主题,从战争、暴乱、地震等大题材到生活、家庭、个体,创伤作品设计的领域也在拓宽。
弗洛伊德最早在《癔症研究》中提出创伤的概念。无法承受的创伤事件被意识所拒绝和遗忘, 但会以神经官能症状的形式反复出现, 因此创伤具有「滞后性」。
创伤反应并不会立即出现, 而是会在未来遇到某个扳机点时轰然而至。创伤带来了无助感, 主体无法控制记忆闪回的出现或停止, 只能任自己再一次体验当时噩梦般的经历。
「闪回」便是创伤的主要症状之一,受伤的个体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创伤事件,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甚至生理反应。
我个人一度认为,「闪回」是表现伤痛的最好方式。类似的电影还有《热泪伤痕》,甚至在最近的电影《少年的你》中,导演也运用同样的方式。
在电影里,过去与现在的场景经常交替出现,电影并没有刻意强调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电影以影像闪回来说明创伤对现在生活的人的影响,这恰恰在告诉观众——那些逝去的过往并没有被忘却,无论是来自童年父亲的责骂,还是来自职场的不平等对待。这些创伤不自觉地出现在金智英的脑海里、生活里,一点点地蚕食她的内心。这也是造成她「生病」的重大原因。
电影里头,金智英的妈妈坐在地上大哭,冲着金智英的爸爸喊:「这么不被爱的女孩子,怎么可能不生病?」这句台词,不仅仅是对其父亲的不满,那是发自心底对社会的咆哮。
经历过创伤的金智英带着属于两代女性(应该是所有女性)的伤痛, 用平静而理性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故事。
导演巧妙地使用闪回来呈现创伤,一方面是来自人们潜意识对创伤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闪回技巧的常见,让这个故事与人物细细无声地走进你的心灵深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