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漫长路
宏观的历史往往都凸显着一种规律,一切似乎都是有迹可循,太过整体化,人物在其中似乎只是历史潮流的顺应者,能留名的通常只是那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而普通人则通常被历史的洪流击得粉碎,因而也就少了一些生活的韵味。但一旦把历史具体起来,就会发现和宏观整体化的历史不一样的趣味,因为人物被展现出来了,所体现的历史便也因此变得鲜活了。由何兆武教授口述,三联书店出版的《上学记》正是一部生动而有趣的具体史。
《上学记》一书其实更多的是何兆武教授对往事和故人的回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轻易地感受到何兆武先生的谦虚与直率,从没有夸赞自己,也不会拍别人的马屁。对于那些优秀的同学,即使到了七八十岁还是可以很自然地表露出对他们的赞美,而对于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家,也能够很坦诚地说出不喜欢他(作品),这种精神着实可贵。
何兆武教授生于1921年的北京,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1939年何教授考入西南联大,从此便开始了他在联大七年的求学生活,而《上学记》一书记录的很多内容都是他对在西南联大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回忆以及对当时和现在社会的对比与思考,包括对历史、自由、幸福、读书等问题的看法。其中的很多观点犹如汩汩清流,直入心间,让我读了之后深受感染,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幸福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但每一个人所追求的幸福又是不一样的。在书中,何兆武先生说幸福有两个前提,一是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二是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好就会给人以希望,未来越来越好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之所在。何兆武教授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正直战乱年代,社会动荡,到后面饭都吃不饱,但是由于大家都觉得战争会结束,一切都会好转。或许这其中也带着一些知识分子的天真,但再反观今日的社会,时代的变迁让物质条件大有改观,然而当初那些人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却也消减了不少。
历史本身是极具魅力的,而对历史的解读也是复杂多变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的那般,如果不理解人心,只知道一个人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吃饭并不等于了解他。而专业的历史学家往往也止步于专业的历史事件,没有能够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知道得再多,也不意味着他懂得历史。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研究历史,但是每个人都会涉及到历史。我们认知历史的方式其实都反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传统的认知历史的方式始终只能理解历史的一个层面,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现实生活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尝试换一种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或许又会发现新的东西。
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何兆武教授曾经生活的那个年代虽说物质上比较贫乏,但我们一点都不难发现,他们那一代生活在战火纷飞年代的知识分子是极度自由的,也正是这样自由的环境也让学术上的独立精神彻底地展现了出来,这也直接导致了那一时代的学术繁荣。
有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惜代价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却忽略了事物本身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在联大的时候,何先生说他们可以轻易地从图书馆借他们想看的书,而建国后为了学术研究去图书馆借一本书步骤极为繁杂,书本像珍宝一样被收藏起来,书被保护了,传播知识的价值也因此失去了。当然,那时候和现在也隔了不短的时间,很多情况都已改善,然而,如今仍不乏类似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借此好好反思一下。
在当下的社会中,关于读书的问题可谓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读书无用。何兆武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他的看法——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自己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人活于世,总需要一些喜欢的东西作为爱好让自己快乐。不仅读书,很多东西都是不能用功利来衡量的,也不一定做什么事都要带有目的,很多时候,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就容易让人满足。
《上学记》一书充分展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幸福与自由,那是让人羡慕的,很多内在的东西如今都在渐渐消失。但所谓幸福与自由,除了外在的环境影响,还需要一种内心的认知。或许有一天那些渐渐消失的东西可以一点一点被寻回来。
作为一名研究历史的教授,如果和传统的历史著作比起来,何兆武先生的这本书从某些方面来看确实算不上一本纯粹的历史类书籍,但是历史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历史是由人构成的,而《上学记》这本书由于是作者对往昔的回忆记录,书中所记载的人物事也都是鲜活的,这也让书中涉及的那段历史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在我看来,何兆武先生对故事的思考就仿佛为这本书注入了灵魂,这也正是我愿意读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