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本就是以作品说话,不喧哗,自有声。
来自田间地头那些再普通不过的麦秆,原本只能用来沤肥、焚烧或者充当饲料,但在广东潮州匠人的妙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勾勒成一幅幅惊艳的艺术品。
这项艺术品就是潮州麦秆画,这位点“草”成金的民间艺术家就是方志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潮州麦秆画研究艺术馆馆长。
经历沉浮 仍匠心坚守
“我1973年进入潮州彩瓷厂工作,当时做的是陶瓷彩绘工种,八十年代调到特种工艺厂,开始接触和学习麦秆画。算起来,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已经40多年了。” 谈起从业经历,方志伟仍记忆犹新。
“潮州麦秆画行业,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方志伟表示,早在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便曾派技术人员来到潮州,专门学习麦秆画制作工艺。经过多年来的创新、完善,目前潮州麦秆画可谓独树一帜。
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手工艺制作行业风光不再。工艺复杂但利润却十分低微的麦秆画开始难以在现代化市场竞争中立足。
但对麦秆画的感情深厚的方志伟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开始自掏腰包推广麦秆画,即使面对家人反对、经济拮据等难题仍在咬牙坚持。
经历了多次碰壁以后,方志伟开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融合潮绣、木雕、泥塑等各家所长,并与陶瓷器皿结合,对传统麦秆画进行大尺度的改良。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使潮州麦秆画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7年,方志伟的高浮雕麦秆画《潮州广济桥》一举拿下国际文博会金奖;2009年,方志伟选材自潮州名胜古迹制作出来的挂幅《潮州八景图》,荣获国际文博会特别金奖;由他创作《潮州古城》,则是创下麦秆画最高销售纪录,以28.8万人民币的天价被收藏家拍下。
上天并没有辜负方志伟对麦秆画的这份坚守,在这条漫漫艺术追求与传承之路上,方志伟用自己的执着与决心,开辟了一方全新天地。
再次起航 突破自我
十年前,方志伟凭借《百鸟和鸣》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奖,从此一举成名。
十年后,已经声名显赫的方志伟,未料想到有一天,会有人找他再做一次《百鸟和鸣》。究竟是超越经典还是止步高峰,成为了方志伟的难题。
追求完美是匠人的通病,一个作品越有名,想弥补其中缺陷的冲动就越大,方志伟也没有逃脱这个定律。尽管犹豫许久,但是方志伟还是决定接下这个项目,只为能够弥补当初创作时留下的遗憾。
《百鸟和鸣》中藏着很多种形态各异的小鸟,画风虽古朴典雅,但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其工序之复杂、手艺之精巧,令众多手艺人望而却步。
单单画中一只孔雀尾巴上的一根羽毛,就需要剪300多刀,100根羽毛就是30000刀,这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工作。
并且麦秆画中所需麦秆极为考究,必须用人工收割的小麦,这样得到的麦秆才完整。收集到麦秆后要进行煮、晒、熏、剖、烫等工序,然后再将烫平的麦秆拼接成“纸张”模样,才能进入下一个制作阶段。
不同于剪纸的一气呵成,麦秆本身就小、薄、细,还要用特殊的刀裁剪成更细的条,粘贴出需要的形状,因此制作难度更高。
在经历方志伟为主、助手为辅日夜赶工的一百天后,完美的第二版《百鸟和鸣》诞生了。在这版《百鸟和鸣》中,方志伟以麦草叶子打造出更加逼真精致的梅花,弥补了十年前“塑料梅花”的遗憾,而且用创新的表现技法,赋予了传统麦秆画更多的生命力,使其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时隔十年,还有机会纠正年轻时的不足,这对一个匠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也体现了方志伟作为勤勤恳恳的麦秆画守艺人,不断打磨不断钻研不断提升的匠人精神。
麦秆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它是一个缓慢的手艺活儿。也只有真正具有匠心的人,才能耐心打磨出一件完美的作品。学艺不易守艺更难,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像方志伟这样的优秀守艺人,让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微信公众号:爱丽丝艺游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