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以为创意是需要有想象力的人去创造,是属于艺术家特有的属性,是一次需要绞尽脑汁的头脑风暴,是一次偶然的成功。但是《让创意更有黏性》告诉我们,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意的作者,只要你有正确的见识和正确的信息,就可以使创意具有黏性。
原则一:简约
找到创意的核心,并用精炼的话语表达出来。
找出核心,就是分解创意直到最关键的本质,剔除掉多余的和附带的因素。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总会让我们总结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就是全文的核心,作者根据这个核心写下框架,填充内容。书中引用了克林顿参选总统时的一句竞选标语:“应该抓经济,蠢货。”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克林顿竞选成功的核心所在,因为它提醒了克林顿团队经济是最重要的,避免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当然,简约并不等于简化,而是简明而有序。简约的信息往往都具有核心性和精炼性。它意在把丰富的含义用很少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面有很多方法,例如生成性比喻、谚语、类比等。谚语是承载简约的圣杯,许多谚语都有如此的效果:“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马看牙板,人看言行”等,精炼且意义深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很容易就让人记住。
原则二:意外
如何吸引读者或是听众的注意力,是信息传递的首要问题。
这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如何吸引别人注意,二是如何维持这些注意。
书中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归结为两种情感:惊讶和兴趣。
惊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惊讶是打破常规,打破固有模式而引起的人类情绪。这些情感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信息跟我们直觉相违背,让我们大跌眼镜,这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创意与平淡是相反的词语,创意最忌讳的即是平淡无奇,平淡的话语和事例在我们脑海中绝不会停留超多十秒。例如“中国的长城是唯一在太空中可见的人造工程”,这句话相信有一些人看过,但是再看一次,还是第一眼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因为这句话本身令人惊讶。
兴趣让我们的注意力得以持久。许多出色的著作都是以一个神秘的故事开头,抛出一个谜团让人渴望答案,对其结果产生兴趣。正如许多侦探小说及侦探电影,它设计的每一幕场景都有一个转折点,它让我们好奇是谁干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吸引着我们继续看下去。书本里对这一块内容给出了一个兴趣“缺口理论”,“当我们感知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产生了。”我们想要知道故事的结局,所以即使电影很糟糕,我们还是耐着性子坐下把它看完了。
原则三:具体
具体是跟抽象相反的词。抽象很难让人理解和记住观念,但具体的东西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
具体的东西是能凭感觉去审视的东西,它更能让人记住,因为它有细节。比如一个V8引擎是具体的,“高性能”则是抽象的。这其中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伊索寓言》,它产生了很多成功的作品:《龟兔赛跑》、《狼来了》、《披着羊皮的狼》等,这些故事都具有一些关于人性的深刻哲理,但这些哲理是抽象的,是故事情节让这些哲理变得具体而生动,更能让人理解和记忆。很多时候,老师上课都需要举例子,正如数学课上有许多情景计算:小明有三个苹果,分给小红一个,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苹果?用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运算法则。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时候用到了具体这一原则,正如我们与人交谈的时候,当说到大小长短尺寸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手必须比划一些什么,让说的内容更形象具体;当说到新概念新词汇让人不能理解时,我们总要说:“举个例子……”、“打比如说……”用具体的事例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作者在后面总结说,具体是这本书的六个粘性创意特征中,最容易做到也是最有效的。
原则四:可信
可信即是让人信服。书中将人们信任的来源分成两个方面——外部和内部。
外部的可信产自于我们过往的经历,我们的信仰,和我们信任的人们。我们相信我们的亲人朋友们相信的东西,同样的我们也会相信一些专家说的话语。广告商家所用的明星代言、网红代言、专家代言就是运用了这一块可信的来源引导消费者,而微商的崛起也是依靠了朋友圈的信任背书。
内部的可信是书中运用到的创意特征。书中阐释了三种方法来提高可信度:细节、统计数据和西纳特拉测试。
鲜明的细节可以增加可信度。逼真细节的使用是建立内部可信度的一种方法——编制可信的素材到观众观念里去。正如法官在审理证人所说的证词是否真实时,会依靠他描述的细节来裁定,无疑具有清晰具体且大量细节的证词更让人相信。
统计数据是一个拥有良好内部可信度的资源。我们常常会说垃圾食品不健康,但是却很抽象,且让听众左耳进右耳出。如果我们说这两句话:爆米花中含有过多的脂肪酸,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爆米花中含有37克的饱和脂肪酸,后一句话是不是比前一句话更可信?而如果放到相关统计数据中,如一包爆米花所含的脂肪酸相当于712000颗棒棒糖中该物质的含量,在告诫大众的时候是否效果更明显?
第三种方法是西纳特拉测试(the Sinatra Test)。西纳特拉测试指的是如果你能到那里,你就能到任何地方,即仅仅需要一个例子就能在某一范畴里建立其可信度。比如说如果你可以攀上珠穆朗玛峰,那你就可以攀上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这个说法是让人信服的。许多广告也运用了这一个方法,如一些防敏感的防晒霜都会在包装瓶上面印着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儿,即使他们的目标群体并不是婴儿;牙膏的广告也会打上“牙科医生认可”的标语;一些以车辆性能好为卖点的汽车广告拍摄地,也多选在荒山野岭野草遍生的地方,而非常规的大马路。
原则五:情感
如果用一个词把信任和行动联系起来,那就是在意。通过把信息变得“感性”来让人在意,因为感觉能引导人们的行动。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些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给每个参加者5美元,同时还得到了一个信封以及一封请求慈善捐助的信,研究者设计出两种版本的请求信,第一种版本采用了一些数据以展示非洲孩子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另一种版本只是告诉了他们一个小女孩罗基娅的情况。结果是读到数据版本请求信的人平均每人捐赠了1.14美元,而读到罗基娅版本的人平均捐赠了2.38美元。研究表明,人们的慈善捐助往往更可能给予贫困的个人,而不是整个穷困的地区。比起抽象的的东西,我们对人更容易产生感情。
文中提到了引发人们感性思考的两个方法。一是通过抓住让人们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在意,而通常人们对自己的事情最在意最感兴趣。这个方法让我联想到了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快捷酒店事件,女子深夜回酒店被当“卖淫女”被殴打。这件事情放在任何一家警察局,都不是最严重或最紧迫的案子,但是它却是最轰动影响力最大的案子。为什么?因为这个案子利用了群众的情感。案中的女子在事后发的长篇微博中用的标题为:“国内知名品牌连锁酒店暗藏卖淫窝点,女生深夜遭遇劫持”,显然把群众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大家都经常会入住,女生深夜回酒店也稀疏平常,人们不禁会代入角色深觉惶恐,万一下一个是自己呢?这件事顿时引起高度关注。
二是马斯洛需求理论。诸如自我实现、审美、学习、情感归属、个人安全、生理需求等需求也能激起人的动力。我们往往能看到很多招聘广告,都使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引起应聘者的兴趣:你能在这里得到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个人安全),公司配有饭堂及班车(生理需求),提供一个让你学习交流的平台(自我实现、学习)……还有许多的文章标题都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如“如何使文章具有创意”、“怎样与爱人长期相处”、“什么样的品质能让你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原则六:故事
故事是将知识放入一个更生活化的框架中,更贴近我们的日常存在。文章或演讲的故事性,很大程度上跟娱乐联系在一起,他们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产生认同感。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现在很多的文章都是以故事开头,到最后引出想要讲的道理。有创意的演讲也多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陈述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有切身体验,在听别人讲长篇大论的时候,往往到了最后,他讲的概念、理论、观点、或者是方案等重要的事情都忘记了,记住的却是一些故事。
书中的几大原则都有相对应的功能。
1.集中注意力 意外
2.理解并记住 具体
3.同意并相信 可信
4.在意 情感
5.行动 故事
读过这本书后,在写文章或者演讲之前,不妨先花时间检查一下文章是否遵循了书中的六大法则,让创意更有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