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妃娘娘
小时候读的书很少,以至于每次进到图书馆,都想着若能把这些书都看完,那真是一件贼了不起的事儿。
工作之后,看书的时间非常有限,受时间和阅读方法所限,阅读的进度非常慢。于是开始尝试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比如限定自己在一周时间内读完两本书,比如关注快速阅读。
确实,刚开始的几周非常有成就感,每个月读了不少书,我因为这好看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然,读完书之后没多久,你让我再回忆书中的内容,好像已经无法再头头是道地说出个所以然来。
如此看来,我看过的那些书,不过幻化成了一个一年读了多少本书的数字而已,实际上真的有将书中有益的内容都吸收进来么?没有。大多数时候只是看过了,而已。
昨晚翻了下白岩松老师写的《白说》,读完开篇《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抵达》一文,感觉甚妙,于是一口气读了好几篇,今早再回忆昨天所读的内容,却只能说出个大概,甚至,只记得某些引发共鸣的只言片语。
白岩松老师说的对,花钱买得来书,买不来文化吧?倘若不把书中所读细细品味,一本书读完,也只是形式上的读完而已,并无实质上的收获,如果这样读书,不如不读。
读完一本书之后,却感觉啥也没记住,我想跟我一样有个这困惑的人不在少数。这几天仔细翻阅了关于读书法的文章,自己也实际操练了一把,确实疗效显著。具体见如下步骤:
首先,将所读之物进行分类。
关于书的分类不得不提台湾知名的出版人郝明义先生写的《越读者》,这本书将阅读比作饮食,把所读之物分为四类:主食阅读、美食阅读、果蔬阅读、甜食阅读。
1、主食,象白饭、炒饭、水饺、馒头等等,让我们吃饱。
主食阅读,多半是关乎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探寻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的书。
2、美食。像鱼、虾、牛排、大闸蟹等等,我们补充蛋白质的高营养食物。
美食阅读,更多的在于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思考一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3、蔬菜、水果。帮助我们帮助,吸收纤维质。
果蔬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文、典故与出版,而进行的阅读。
4、是甜食,像饭后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
甜食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追求就是口感。
饮食的重要,贵在均衡。
阅读也是如此,四种读物,不可偏废,都要有所涉猎,如何权衡,那就是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了。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读物,采用不同的方法。
主食阅读,通常在某段时间或者某个地区对某些人特别有意义,比如初入某个行业,关于这个行业的书籍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一旦跳出这个行业,那这类阅读就变得不再那么必要了。所以,这类书通常都是有需要的时候红极一时,时过境迁就没人过问了。针对这一类书,关乎一个人升职就业,因而显得非常重要,是需要花大把时间在里面的。关于类主题阅读,可以考虑树读法,先建立大框架,再去丰富框架里面的内容,也就是有些人说的体系读书法。
美食阅读,许多文学、哲学、科学、历史、艺术方面的书,都属于这类。这类读物不会直接告诉你问题的解决之道,却会从一个间接,但非常根本的方向,让你了解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类读物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用之书”。针对这一类书,选书很重要,推荐读一些经典,细细品味,该记得地方试着去记,再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去理解,去参悟书中的看似深奥的内容。
工具阅读,所谓读书必先识字,工具类书籍的意义就在于此。识字,不是只知识这个字在今天的发音及意思,也要知识它的来龙去脉。这类书籍,通常是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拿来用一下,没什么太多技巧可言。
甜食类阅读,这类阅读就是为了消遣,也为了与人聊天的时候能有点谈资。比如我们看一些时尚杂志、网络文学作品,仅仅适用于消遣。若每天沉浸其中,腻歪不说,也及其容易“营养”失衡。大部分甜食类书目,并非必须,但可以作为一种调剂。自然,也不需要精雕细琢、跟做美食阅读一般细细品味了。
阅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主食和美食阅读上,而工具阅读是一种辅助,甜食阅读则是一种调剂。个人认为最最重要的阅读其实是美食阅读,这类阅读关乎人的一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思维的塑造,而主食阅读关注的是当下,当下的问题相对而言显得紧急些,因而也是需要在时间表上占据优先位置的。到底如何权衡,这当然也关乎每个人的阅读基础。
再次,有输入还要有输出。
我们知道很多东西不经常用是会出故障的。同样,我们吸收进来的东西,如果长时间搁置不用,是会被遗忘的。
我记得罗胖曾说自己从来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但他对所读的内容都记得很牢固,为什么?因为他每次读书并不是一次性把全本书读完,而是带着问题去读,一旦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这本书也可以搁在一边了。注意,这里带着问题去读书,其实融合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也提示我们,倘若我们吸收进来的东西,不经过多次的重复,是很容易被遗忘的。因而,我们还需要给我们读过的东西一个出口。
读到什么?怎么输出?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方式是写作、讲课、复述给别人听,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方式。既有利于自己更进一步地掌握书中内容,与此同时还能让部分读者有所收获,一石二鸟的事情,何乐不为?
当然,在郑会一老师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一书中,也提到一些方法也挺受用的,那就是记笔记,跟书友互动沟通,找一些牛掰的人去聊天……其实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读过的内容有个输出的通道,这个输出的过程其实也是回忆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输出,不断的回忆,书里面的东西才会真正内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最后,别再功利地追求阅读数量了。
可以跟身边的人说,我今年读了100本书固然听起来是件挺不错的事儿。但有时候一味的贪多求快并不见得是好事。
我们都太注重速度与效率这些了,以至于,慢下来就觉得是一种罪过。
书是好东西,但并不是我们拿来附庸风雅、装模作样的道具。
如果你告诉我,今年就读了一本书,但你把它读透了,这本书叫《菜根谭》或者《孙子兵法》,那我觉得,这比整天叫嚷着一年读了几百本书的人更值得尊敬。
不是什么事情都是越快越好。读书这件事儿,能从书中获取多少,这关乎每个人在这本书中投入多少精力。
那些自称几小时能看完一本书的,自然,有技巧可言。这种速食阅读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书中的核心,但有些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意境,是难以通过这种囫囵吞枣的方式捕捉到的。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太浮躁了。
看着别人有房有车,自己却还一无所有,我们急了;看着别人学识渊博,自己却胸无点墨,我们急了;看着别人,老婆孩子热炕头,自己却还单身,我们急了……
生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在看着别人,跟别人比,比来比去,发现自己一无是处,真想嗖的一声,别人有的,我们都有了。有时候,真的需要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过得太着急了些。
读书是一件需要积累的事情,不是我们着急火燎、囫囵吞枣地读个几百本书就能学识渊博了。越是在浮躁的时代,越需要一颗沉静的心,于读书人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