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用框架来思考和表达,那掌握具体的东西自然就不是问题。”
01
—
前几天,我在给同事们培训项目管理时,提到了一个概念:
脑力要先行,确保想清楚,然后才能执行到位。
有同事问我: 你说的“想清楚“,到底是要想清楚什么?
我的回答是:框架。
框架本质上是一种“标准”,
我们做产品就像建房子,
产品的导航系统就对应于房子的标准结构设计,
好的导航系统是能让用户自然的知道自己身处何方,甚至不用做引导。
所以,搭建了正确的框架,会让事物的轮廓更加清晰,
会在判断事物上给出逻辑导向,会在行动实践上给出指导依据。
但凡逻辑不清,概念混乱、执行费力,
那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从一开始框架就搭错了。
02
—
其实框架随处可见!
一个常规的APP产品框架,会有“主页”、“发现”、“我的”等模块;
今天我写文章,也不是光停留在找金句、抠文本的细节上,
而是在上层构思,选定主题、搭好框架;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努力搭建属于自己的人生框架,
因为有了框架,就能够跟着自己的节奏生活,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
甚至社会上的每一门学科,都是在用一种特定的框架来解释世界。
所以,很多问题看似是细节问题,
其实是我们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
无法解释其框架而已。
03
—
还有,世界中的框架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框架,
所以,比积累框架更重要的是养成框架思考的思维方式。
习惯了用框架来思考和表达,
那掌握具体的东西自然就不是问题,
甚至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比如,我认为“做事”的框架可以分为三部分: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问自己做事的目的与意义。
这件事对我的具体价值有哪些?-- 问自己做事的目标。
我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问自己做事的方法论。
比如,我试着把“掌握知识”的框架分为六大块:
1、学习知识
2、理解知识(消化吸收)
3、输出知识(向别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缝接知识 (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
5、内化知识(实践验证、深度记忆)
6、沉淀知识(通过深度思考发现具有普遍性、通用性的规律)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这种思维方式到底是如何养成的呢?
我觉得,既然框架是一种“标准",是一种”抽象“,
那么自己要有往底层逻辑上"钻"的精神,
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努力寻找事物背后隐藏的道理与价值,
虽然这个过程耗费脑力、又极其痛苦,
但一旦找到诀窍,思维中无序的东西就能整理清楚,
就像读一本书,一上来先看目录,
按照这个目录的索引,你随时可以跳转到具体的章节进行阅读。
所以,我一直认为,用框架来思考是重于勤奋与努力的。
就像我们永远不能以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一样。
至于细节吗?只有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它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