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余秋雨,还是通过那本土黄色的《文化苦旅》,记得爸爸第一次把它当做生日礼物送给我的时候,我还蛮不情愿的撇了撇嘴。那时候觉得,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种潜意识上的灾难。
因为,从那以后,每天晚饭过后,夕阳西下,余烟袅袅之际,爸爸总喜欢泡一壶香茗,坐在藤编的晃椅上,让我站在他身边,给他读着一篇又一篇文化的苦旅。刚开始,这对于我真的算的上是一种苦旅,满脑子的不情愿,只是一味的可怜自己酸酸的脚还有干干的喉咙。但是,几天过后,这份苦旅变得有了些色彩。从《道士塔》到《莫高窟》再到《阳关雪》,我一次又一次的被余秋雨文字中的那种魅力扣动着心环。直到时间过去一年多,这份生日礼物伴随着我走过了春夏秋冬,我也早已把它读了一遍又一遍,看到它些许泛黄的纸页和略卷的书角,就仿佛看到了那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久久沉淀,记录在了人类的史册中。我终于明白余秋雨先生是如何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又是用怎样的一种方式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从而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却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时间又过去了几年,当我再次读到语文课本上的《洞庭一角》,顿时往事回首,记得当时,我是怀着一种无比的期待来开始这篇散文的。对于洞庭的美景,也早就由于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刻骨铭心。可是我从来没有想到,余秋雨会以一种“贬官文化”来诠释洞庭的故事。当期待变成惊讶时,应运而生的便是一种惊艳。还记得那句感叹“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但是在我的心中,余先生却是用另一种文字,将景色融入了特殊的文化中,把纯粹的景嵌0入了独特的思想成分,于是,浩渺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接下来,余先生却笔锋一转,洞庭湖没有这般小。在其中的,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只是一方简简单单的湖水,究竟又如何能够沉淀如此之多的情绪?范仲淹的朗声悲诵还无法将其填满,非要再羼上吕洞宾的仙风道骨?只是一方简简单单的湖水,竟也的的确确是已经把他们全部沉淀,原来,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一个复杂的中国,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原本都应该是神秘难解的,不是吗?即使是小小的一个洞庭湖,在余先生的诠释下,也的确像是藏了一个中国。
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接着就又从写天气引出了中国繁荣复杂的文化。在余秋雨的眼中,世间万物,无一物不是文化的一份组成,正是由于这些渺小的组合,才组成了伟大的气象,伟大的中国。一份天气所引起的文化,必然是一种独特的民族符号。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个洞庭一角中的一角到底是包含着一种怎样的含义,读了几遍,我终于懂得。原来,君山岛所占据的洞庭,是小小的一角,岛上所承载的所有的名垂青史,加起来,也不过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洞庭一角所引出的,是一个民族的庞大。
文章的结尾让人看到,有些神秘色彩,我以为我无法搞明白,为何余秋雨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文章。也许,洞庭湖里所蕴藏的,不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文化,更有一份神秘,这层浓雾下掩藏着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湖里有的,一定也会存在于其他的湖海中,中国这么大,这样的多元国度,究竟存在了多少神秘又精彩的一角,才会让我们如此值得为之一活。
最终我才知道,文化是一首弥久的诗,它承载的不只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古迹,更多的是它拥有太多的韵味,让整个世界都不断的沉醉。这首诗,是中国的独特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