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潘教授这书,只看到了网络上给出的目录,但直觉认为他的理论有些问题: 一个问题是“言语生命动力”之于写作。第二个问题是,写作中心论替换阅读中心论能解决困扰语文学科很长时间的读写问题。
然而,即便有问题也不会出现在他的理论环节内部,因为他这样的研究者,估计不会在他设计的系统内出现有违理论架构组织常规要求的问题,所以,我估计其理论总体结构一定是闭合的,要是这点都达不到,估计也就不用看目录了。
下面,只针对作者发布的PPT文本谈。
例如,他问题的提出,来自他提供的图片信息,暗示他的理论行成思路是:动力问题最突出☞写作动力问题最突出☞解决语文的问题等于要解决写作动力的问题。课题组对写作问题组织的调查,得出来的问题,当然是关于写作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课题组的某个专项课题研究范围出来的结果,能不能代表基础教育课程的问题就出在此处?再看看武汉大学的课题组的课题——“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写作障碍的调查”——由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写作障碍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调查专题出发,能不能得出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想就要以写作为主?从社会需求着眼去做研究,是不是可以论证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学科自身本质性的特征和这门学科得以存在根据?如果社会需求饱和之后,这门学科的自身本质性的东西是不是就不本质了,进而这门学科就可以取消了?以社会需求规定学科课程思想,是不是很短视呢?
学习语文的动力出现问题,能不能重点在写作上下力气就解决了学习语文的动力问题呢?人的五脏六腑都有些小问题,导致这个人身体虚弱,能不能只治疗他的胃病就可以了呢?
动力出现问题的现象最突出,这根本就不用调查,凡是人,在学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必定动力问题的发生率最高,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人人都是科学家、文学家,极端些说,人类社会根本就无需教育行业存在。因为任何学科,都必定是从人的感性认识走向抽象,而抽象必定引起人的思想和思维的怠惰,这是必然的,用得着调查吗?所以,在理论的前起点上,就带着幼稚的目的性。从一个局部的社会需求现象出发而调查出的问题结果,看做一门学科的全局问题,并把解决局部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无限领域(这里的无限,是指语文学科与语言有密切关系而说的,因为人类的语言的特征之一就是无限性),这本身在认识论层次上就有大问题。从社会调查报告当做理论的问题提出,这未尝不可,但是,要把为此建立起的理论运用到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上,并言之灼灼地声称,这是:“语文:人的确证”,这合适吗?难道对人的本质性的规定来自“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所以,潘教授的著作中,如何把因社会需求而涉及到的“写作问题”与“语文问题”二者建立起必然的因果关系,进而还能建立起同一关系,这是他这部著作的关键所在。例如,因为学习动力不高,又因为写作动力也不高,所以语文动力在于写作。看看这种因果律成立么?
看上图数据可知,动力型学习困难所占比例最大,说明学习亟需动力。推导一下:
大前提:学习困难亟需动力。
小前提:写作是原动力。
结 论:写作解决了学习动力型困难。
可以看出,他的小前提是有待证明的: 它到底是不是原动力;有无其它能称为原动力的动力源,如果有,为何以写作的动力源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唯一存在,如果没有,何以写作偏偏就是这唯一的动力;作为原动力是何以形成,这些问题不是先解决掉,它就不能作为前提而存在。(此处为何称“原”动力,是因为主张者列出这个数据和他所主张的“写作生命动力学”相对照可推知,作者要通过他的主张解决此问题,且从不同的文章的表述看,他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认识唯一论的倾向,所以,且不妨推到极处。下一段,有一处对这个极端的假设又做了一个收束)
这第二张图,属于他要给他的大前提提供一个根据,以为这样一来,他的大前提就不是突兀规定出来的了,殊不知,这个给大前提的根据等于零,因为这个根据不专对他的大前提有效,放到听说读写哪个领域都是自明的东西————任何领域的学习困难,都必定主要是学习主体的动力不足而造成的。据他提供的图片信息说要给出的意图,必定是要引出他的“写作动力学”是解决图片提供的问题的最主要的方法(不能绝对地判断他是要把“写作动力学”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即便他自己想这样做),然而,他在此后的论述中,也要必须证明“言语生命动力学”是解决此问题的必选。
语言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劳动中发生的。语言因其本质所发生处,才是生命动力的表现与存在处。生命动力出自写作,这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当然,作者数百页的专著,不可能会因为几十行不同看法的文字就被否定了的,其中必付出了作者很多精力和智慧,但是,从潘教授制作的ppt中看(文末第三张图),他的专著之问题的提出以及运用领域不适合于指导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想,或者说本论著所要解决的问题范围被扩大了很多,可能会有不堪其重的结果。
引用弗洛姆谈两位名人的话,归根到底说的是研究现实,而语文学科的目的不是让受教育者研究现实,是让他们切身走进现实、投入生活。而不是在书斋里对着稿纸去模拟世界。
“言语生命动力”,向来是在人的感性交往同时发生。语言与意识有共同长久的历史。用写作体验和证明生命动力,是理论家们在理论层面所做的逻辑确认,但是,要付诸应用,打算通过信息获取与信息传递所形成一对辩证关系就使学习获得动力,那么,“写作动力”本身,照样尚需一个动力去推动,不然,任何的“写”只能沦为形式,徒增负担。
注: 据搜“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写作障碍的调查”,网络上不见,知网更不见,它的调查报告合法性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