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晒出了自己与微信同行的天数。
从晒出的数字来看,大部分人使用微信至少都有三四年的时间了,算起来,都算是微信的资深用户了。
可是,你还记得你最开始使用微信时它的样子吗?
不记得没关系,但肯定和现在不一样。
从2011年初到现在,微信已经更新了73个版本。
每一次更新,看似变化都不大,但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1月21日 微信1.0测试版
支持通过QQ号来导入现有的联系人资料。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
2018年年底 微信7.0版本
不仅优化了UI界面,还增加了强提醒、即刻视频、看一看等新的功能模块。
微信一开始就想到会发展到今天吗?
我想未必。
它之所以走到现在,变成打通整个社交网络的微信帝国,靠的并不是最开始的完美规划,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和更新。
就像张小龙自己所说:“学习和快速迭代比过去的经验更重要。”
而这个道理,在产品身上如此,在其他事物上也是如此。
完美主义不完美,先干起来再说
你有写东西怎么也无从下手的时候吗?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里了。每次写文章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开头怎么写才能吸引人呢?
金字塔原理主张文章要采用SCQA架构(S情景、C冲突、Q疑问、A答案),该怎么安排好呢?
这样组织文章结构,逻辑清不清楚呢?
......
本来文章思路都定了,但一想到上面这些,他就下不去手了。
于是,盯着电脑屏幕盯到脑壳疼,写了删删了写,最后天都黑了,鼠标的光标还在开头的位置。
其实,我这个朋友的写作水平真的算是不错的,每次写出来的东西大家也都比较认同。
但就因为开始的时候太追求完美了,所以每次都把自己累的够呛。
看起来有点钻牛角尖对吧?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人类心理普遍都是喜欢晒优越,自己拿出去的东西当然是希望得到别人赞同和表扬。
所以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多人会无形中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
可是谁又能一做什么事,就一次性做到完美呢?
即便是那些坐拥百万粉丝的公众号作家,也不是每次一坐下,就能写出一篇绝妙好文的。
不信看他们公众号以前的文章,你就会发现,在达到今天的成就之前,也是写下了很多无人问津的文章的。
所以,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的什么事,想要达成,最重要的就是先干起来再说,哪怕对自己充满怀疑,也要硬着头皮开始。
否则,一脑子的规则和约束,最终会让这件事拖成火烧眉毛的急事,不但把自己逼得更加焦虑,完成的结果也不好。
冯唐有句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我们在这儿取其中两点:“不害怕,不要脸”。
管他呢,先干起来再说,开始差点没关系,后面留出时间,再慢慢改就是了。
先干成什么样呢?先干出个“最小可行性产品”。
抓住核心,先有个“最小可行性产品”
“最小可行性产品”是产品开发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功能极简,但能够体现核心创意,可以演示给用户,且开发成本极低的版本。
这样一个粗糙的版本,能有什么用呢?
我们看看腾讯就知道了。
腾讯最初创立的时候,国内需要一种能够满足用户之间实时通讯交互的服务产品。
根据这个需求,腾讯快速反应发布了OICQ(就是后来的QQ)。
当时发布的OICQ看起来一点都不完美——功能单一,界面朴实,而且还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但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在那个时代收获了上千万的用户。
为什么腾讯能够率先成功呢?
说到底,就是因为足够快地推出了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满足了用户的急切需求。
所以你看,快速拿出一个初始成果,可能就意味着抢占了市场先机。
而抢占先机,在争分夺秒的市场竞争中有多么重要,我不说你也知道。
其实不光产品这样,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快速地做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也同样非常必要。
还拿写东西来说吧,领导交代你写一篇演讲稿,你会怎么做呢?
是先写出来一版给他看,还是等到快到截止日期了,告诉他你觉得自己写不好,所以还没下笔?
一定是前者。
因为你知道,他可能能谅解你写的不好,但无法谅解你根本没做。毕竟不好也许是能力问题,但不做,那就是态度问题了。
所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抓住事物的核心,快速拿出一个初始成果才是关键。
哪怕你觉得不满意,你还有充分的时间去修改和调整。
那有了“最小可行性产品”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
当然不是。
把你最开始的纠结放在现在,花时间去思考和斟酌,看看怎样改事情可以变得更好。
而改善和调整的关键,就需要小步快跑,极度开放地不断迭代。
小步快跑,极度开放,不断迭代
我之前看过一个名为《伊丽莎白镇》的电影,里面的男主角是一个全球顶尖的鞋业设计师。
他花了3年时间,设计了一款运动鞋,并期待着这款运动鞋可以风靡全球。
但最后推出市场时,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热捧。
为什么呢?
因为3年了,年轻人的审美口味早就变了,而他设计的鞋子却还是按照3年前人们的审美设计的。
他的努力和专注,当然值得肯定,但对于整个市场需求来说,这种行为却无异于“闭门造车”。
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怀疑,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
值不值得我说了不算,但是为了避免失败,我们其实可以试试小步快跑,大胆试错的方式。
据说7-11便利店每年上新的产品数量可以达到1300多种,一年要更换70%的商品,平均每天要更新3-4种。
是什么让他们可以更新这么快呢?
这得益于他们有一个高曝光的特设货架。
这个货架其实是一个试验新品的地方,每次有了新的商品,在大规模销售之前,都会先放在这个货架上去看看效果。
如果卖得好就会被升级为常规商品继续销售,如果卖得不好马上打折促销清库存。
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检验出哪些商品值得更新,而且还不会耗费太大的成本。
这就是所谓的“小步快跑”。
在这个过程中,“快”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快,所以即便步子比较小,最终也能实现很大的发展。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总结小米成功的七字要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快”,最后这个快,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把一件事做出来,即便开始不好,但只要多更新调整几次,就ok了?
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快,而且是要有质量的快。
那怎么样在快速的同时也保障质量呢?
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个极度开放的心态。
首先是学会倾听。
打个比方来说,你写了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去判断这篇文章写得好与坏呢?
自己的感觉是一方面,但更好的方法就是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的感觉和别人会有很大的出入——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而我们自认为很不好的东西,也许其他人会觉得非常不错。
所以,别关起门来自己闷着头死磕,多听听别人的建议,思路可能就会开阔很多。
还有就是认真对待反馈。
迭代的过程,就是重复优化,重复反馈的过程。
对于产品来说,反馈代表了用户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只有把他们分析透彻了,你才知道下一步的重点在哪里。
对于日常工作说,反馈可能是别人的建议或意见,也可能是事情的最终结果,通过分析它们,你可以发现优势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的时候,把事情做到更好。
所以,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反馈,都请认真对待。因为每一次的反馈都会是你下一步努力的起点和参考。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的时代,只有快速的迭代,并不断的试错改错,才能一步步走向我们理想彼岸。
正如罗振宇在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所说:“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勇于接受不完美,学会用迭代思维去试错和精进,才能快速应对变化,获得成长。
所以,只要最终结果不错,何必在意开始那一点点“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