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这样的东西,你收到过吗 ?
不是键盘敲出来的,一笔一划,字体如广播体操般严肃活泼,行文如作文比赛一样精雕细琢,但抱着脑壳扣,又怕暴露了胸无点墨。
毕竟呀,隔壁的班草帅太多,那些在手臂和胸膛上有“忍”和“情”字辈纹身的又大多是惹不起的大哥。他们的一个眼神和一身肌肉似乎都比文字来得更加生动和更有魅力,而情书更像是青春时代文艺弱势群体的战书,有些话说出口了就是祸,放学被堵在校门口挨了几次揍后你又再想些什么?
你怕吗?
相思说来无短长,君名一念是心乡。
对于很多人来说,情书是属于早恋的事物,但早在哪里?年少暮艾,古已有之。西厢之梦回,牡丹亭之神遇,诗文唱答之传世。尺素一寸,愁肠千转,行文百字,衣带渐宽。
那些用笔记本当做礼物赠人的年代,扉页上寥寥几行郑重祝福,未必就不是沉默的情话。那些课堂小字条上必须经手几人才能传达到的约定,其中又有几番自欺欺人的狡猾。
但这些似乎都还不太郑重。
情书在年轻人看来或许更多是为了示爱才撰写的心里独白,而在中年人看来,情书又几乎不太可能出现在觥筹交错的现在。但在老年人的回忆里,又返璞归真到嘘寒问暖的简单留白。 毕竟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若常抱有不期回报的强烈热情和思念,在常人眼里未免不是可怕的怪物。
而爱情的魅力,永远在于她奇怪的不成熟。
所以牵连到情书之上,若无至真至诚之感,莫提相思。若无眼空万人之慨,莫恨意迟。
但即使再不善言辞之人,一生当中,总有两三文字组成的姓名就是自己写过最美的情书。
或不开口,只心头一念,初初惊涛骇浪,而今脉脉情愁,成魔咒。
因那匆匆几年,或许你对她除了姓名便一无所知。
怪那年少怯弱,也许无人相问也就无人反驳。
当年回信梦中看,妄言集成无人传。
宿舍关了灯,有人蹲在阳台上抽烟喝酒,夏夜的星星和风在城郊的稻田上空漂浮闪烁着,像萤火也更像青春里眨巴的眼睛,吃方便面的人打了个饱嗝终是睡了,明日便是周五,有人睡不着约好往网吧里走,有人说同去,又说起作业和考试带来的烦闷忧愁。而这种时候往往有一个少年躺着不言不语,他想了很久,掏出手电拿出枕头下的本子又用薄被捂住了自己,些许暑热实在是不算什么,长久以来母亲抱怨床单被套上的墨迹却也从未消失过。
一封封从未撕下来寄出去的信,都是寄给自己梦中人的问候。
最后随着一个个假期的重复,一场场考试的结束,所有相逢和离别都在毕业的那天下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有人哭有人笑,而你的日记本里依然只有文字堆砌的沉默。
很多年过去,当很多人如维基百科一样在酒足饭饱后解密自己的青春档案时或多或少都会提起喜欢过的男孩或女孩,也许会很幸运的在别人口中听到她现在生活的好坏。也许大家都不在记得你心中的那个人。
这样的时候,俗世的酒和烟,又可否给你带来安慰。
那个泛黄的日记本放在书柜抽屉的角落里,搬了几次家,换了几座城,当某一天你满足于收拾完屋子的通透感受时,又是否惊惶失措的想起怎么再也找不见它。
而我,宁愿是哪处精怪悄悄将它拿走,连一个收拾首尾的机会都不再给自己,亦如当年的喜爱,也亦如情来事去的生活中没有头绪的真实感。
百年多事难成信,笔复不若亲历行。
也遇到过人问我要过情书,我笑着说这该怎么写啊。
平日都忙,相对而坐,彼此也大都是各自看看手机说说最近的新鲜见闻。在餐厅里,隔壁如此,隔壁的隔壁也是如此。而今只要走近大街小巷,红尘俗世的烟火几乎都是盯着屏幕等待着被人呼唤的热闹。
有时候也很庆幸把自己的青春托付于智能手机流行之前的年代,在那个还寄托于纸、笔、和短讯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纯粹书信的距离。
而今太多的话都可以在屏幕前低头认错般告诉别人,但承诺不应是不该反悔的东西吗。
情淡只因毫无距离,缘浅只怪追索成癖。
情书,一种因无法开口才散漫成文的书信,她只是沉默的倾诉和期盼,带着询问和自嘲的意兴阑珊,渴望你知我心般寥落,又不惧答复如何的决绝。
现在的你还能提笔铺纸重来吗?
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人前行的动力,在心里留下的温暖也是如此。情书承载着的是初初相见的青涩思索,虽然难敌社会形色的纷繁缭乱,但人的成长总会得一个成熟的结果。
不应在圆满后羞愧曾经的大言不惭。
也无必要在期艾境地中无法自拔。
写给恋人的情书虽然总会消失于风鸟诗画之中。
但写给岁月的情书却坚定于支撑起每一个家庭,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在。
艳阳暴雨有时期,长路非只蒹葭行。
愿每一位有情之人都能读到当初具名不详的信。
也愿每一个没有得到回答的少年,不再困窘于自己的一片初心,放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