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说个笑话。
一天,走在前面的老二,忽然尖叫一声“蛇”,跳了起来。走在后面的我,走过去一看,躺在地上的,是一条小小的蚯蚓。
回想老二的跳跃与生动的尖叫,忍不住笑了。说明不是蛇之后,孩子走回来,蹲下身观察蚯蚓,和老大开启蚯蚓的讨论话题。
很巧,那天看到《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这本书,毫不犹豫地入了。
到手的时候,有点惊喜。书封的这抹粉,看着就很让人喜欢。作者诺埃米·沃拉是一位插画家,她曾经的一部作品,入选过博洛尼亚儿童书展插画展。在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一部很有趣的蚯蚓简史》(以下简称《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能看到和蚯蚓有关的那些事,以及蚯蚓的自我找寻之路。
良好的阅读体验中,获得一些新知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一开始,不就是书名吸引了我吗?
拿到手后,我家两个孩子看到书名,对着书名开始讨论“书里的蚯蚓,很可怜吧?”“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说它可怜?”老大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看。老二等着我来说,打开这本书的前一秒,孩子还在问,“可怜虫蚯蚓,真的可怜吗?”
带着对书名的疑问,阅读后,孩子会有自己的答案。
读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我家老二笑得停不下来。诺埃米·沃拉给蚯蚓的画像,实在是太能引孩子发笑了。
每一页,孩子都能停留很久。蚯蚓的各种发型
蚯蚓的各种造型
发现书中隐藏的小细节,比如蚯蚓序号
每次看这本书,都会有新发现。在阅读中,感受发现的乐趣。每一页以为可以翻页了,刚翻起书角,孩子毫不犹豫地拍下那一页,继续分享他的发现。
看来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欢乐,还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同时,还能了解到关于蚯蚓的一些新知。比如,蚯蚓的颜色。如果不是这本书,还真不知道蚯蚓的颜色有那么多种粉。
了解蚯蚓的饮食结构。
这样的知识获得,对孩子来说很轻松。阅读《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了解蚯蚓。
好看的图片中,接收创意表达
看完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老大问我,吸引我的有哪些点?创意表达是其中之一。
《给孩子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中提到“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探索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技能和工作方式。为常规性工作增添附加价值,或者掌握无法自动化的技能,就可以实现差异化。”。人类的创造力,是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差别。
创意,是孩子未来必备的一项能力,而想象力是创意的一部分。多看优质童书中的插画,能给孩子的想象力,带来很大的启发。《可怜虫蚯蚓的生活》里的图片,带阅读者进入蚯蚓的生动世界。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中的画风,充满创意。翻开《可怜虫蚯蚓的生活》,感受诺埃米·沃拉的创意表达。
蚯蚓的找寻中,发现自我力量
《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前半部分,是关于蚯蚓的一些知识。后半部分,是蚯蚓的自我找寻之路。在蚯蚓的自我找寻之路中,带领孩子感受自我的力量。
断了尾巴的蚯蚓,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想要装一条尾巴,结果发现怎么装,都没用。
纠结完尾巴的事情,蚯蚓开始想要变得有用。变鞋带、变戒指、变蜡烛,变成各种“有用”的东西,唯独不是它自己。变到最后,蚯蚓对于“有用”这件事,放弃了执念。
完成了对“有用”的追求,蚯蚓转头想要变强大、想要有个家,在这个过程中,蚯蚓迷失了自我。
所幸,最后,蚯蚓逐渐找到了自我,开始按照它的本能,钻“无穷尽的地洞”。
关于这部分内容,孩子读懂了吗?不一定。但一定感受到了“自我”的力量。
什么是自我?
哲学家贺麟在分析王安石的思想时,总结出王安石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建立自我”。关于自我,孩子们最能理解的一点,贺麟的这句话很能体现:“能建立自我,不单是读书可以主动,不受书本束缚,即视听言动,亦有自我作主宰,不随外物转移。”
自我,是一个人内心的王者。具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会人云亦云。
孩子从自我意识的萌发,到自我的建立,需要时间。阅读《可怜虫蚯蚓的生活》,让孩子感受自我的力量,在成长中,逐渐建立自我。
写在结尾的话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对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的唯一建议就是不要去听取建议,而是要跟随自己的直觉,通过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阅读终究是一件私人的事,能从阅读中,感受、吸收到什么,看每个人。
热爱阅读的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能获得一些新知,能找到自我的力量,当然更好。
阅读《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孩子的阅读体验是愉悦的,这已足够。若能在翻阅图片中,吸收诺埃米·沃拉的创意表达,更是好。如果还能理解“自我”,在心中种下“自我的种子”,那自然是极好的。
和孩子一起翻开这本《可怜虫蚯蚓的生活》,在阅读中,有所得。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