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车站已经很少能看到绿皮火车了。哪哪都是动车、高铁,子弹头,体验确实是好了很多。快了,干净了,人也少了,文明了,可也少了不少曾经绿皮火车独有的挣扎,纠结,以及喧嚣的烟火气。
绿皮火车曾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陪伴了半生,从懵懂少年到而立的成年,长途的跋涉总是有它相伴。
儿时暑假经常乘绿皮火车回老家,大多数都是那一趟车,武昌到青岛,从豫南小站上车,豫东商丘下车。半途上车,座位是难寻的,常常站很久才能等到一两个位置,要么就是蹭别人三人座的边,稍微占半个屁股,缓解一下长久站立的困乏,再不济就坐在自带的行李包上,选个装满衣服不怕压的包,权且当作小板凳。
那时家里经济也不宽裕,长途旅行总是自带干粮,妈妈总是提前一天,煮很多白煮蛋,外加点烧饼、面食,不易坏的干粮,半晌饿了,就剥几个白煮蛋下肚,就着开水,吃两口馍。
记得有一次,站在一群从武汉上车的旅客旁边,应该是出差的职工,出手大方,自带了烧鸡和啤酒,烧鸡的香味扑鼻,看着他们大口喝酒、拎着鸡大腿一通猛啃,我的口水不知道咽了多少,眼神一直直勾勾的看完全程,自此暗下决心,到我大了,也要在火车上吃烧鸡,喝啤酒。
那时候没有矿泉水,开水供应全靠列车员拎着个大茶壶从车头串到车尾,因为人多,走道站着、蹲着、坐的都是人,列车员常常要一边大声喊着“开水来了,注意安全”,一边从这个腿,那个包的空隙中下脚,小心翼翼的走过。
最挤的时候,我见过拿张报纸,睡在座位底下的人,虽说地方矮了点,又暗,但是能躺下来,比起几小时站着要强了许多,还有的身材消瘦的还坐过行李架,列车员也不拦,知道大家出门都不容易。不过在下面的旅客倒是心里七上八下,万一行李架撑不住,掉下来,脑袋准得开花。
要是有时坐慢车,就是那种逢站必停的,一般都能抢到位置,我最喜欢坐靠窗的位置,把车窗玻璃往上拉开,头探出去看风景,看连绵的铁轨一直伸向远方,再么就是傻傻的看着旁边那条铁轨下的枕木,一格格刷刷的在眼前晃过。
夏天的风也是热的,半个脸探在窗外,过不了几个时辰,风就把脸刮的一脸的油腻,头发也硬了许多,可即便如此还是喜欢趴在车窗看风景的感觉,也许是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绿皮火车就这样承载了儿时太多的梦想与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暑假的故乡之行当仁不让是我们可以期盼一年的重大事件,现在想来还能依稀察觉得到那时的那份兴奋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