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电话,我们聊的话题是关于压力,纯粹来自于家庭的压力。我是前不久刚了解到关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诸多的微信公众号都分享过关于这个词汇的文章。百度百科上关于这个词汇解释如下:“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者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也有人说,我们不由自主地与某些人产生爱或者恨的关系,潜意识中是在与对方的情绪互动而产生的快乐或者痛苦的过程中,得到去医治过去所受心理创伤的机会,弥补过去童年时特别想要却未能得到的需求而形成的遗憾。
虽然,我们不能够将后天成长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缺陷”全都如数归咎于童年时代的经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时所形成的某些“烙印”确实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父母大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经历过饥寒交迫和风云动荡的政治年代,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奢望,随着年纪的增长,时代在变化,但是这种奢望却根深蒂固,自然而然寄希望于子女的身上。
读书几乎是农村孩子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的唯一出路,也是最有可能过上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的唯一方式。所以,自从记事起,在家里,但凡提到关于我的话题,大都是学习、考试和作业。
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基本上处于中等,但好在令父母感到欣慰的是,不聪明但肯用功,成绩一般但听话,总体来说,是个不会惹是生非让父母操心的孩子。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面对父母,我的内疚感和自责感却从未消失,即便是我已经谋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也已经能够做到改善父母的生活,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但是,我却始终没有有过丝毫的轻松。
我相信自己与其他同龄的小孩一样,大都是听着诸如此类的话长起来的,“我们都是为了你”“你考得这么差,怎么对得起我们”“你得给我们争气啊,你看谁家那个谁”…
父母这一辈子的操劳几乎都是为了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养活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攒学费,帮助孩子成家立业,继续帮助孩子抚养下一代…他们的一生很是辛苦,根本上都是希望孩子能过得好。
小的时候,家里的气氛是与我的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凡是考试成绩糟糕,家里的空气都是凝滞的,母亲会一脸愁容,连连叹息,父亲进进出出,一言不发,铁青着脸…那种冷冷的氛围至今想起来仍旧会感到如芒在背。
从那时起,自责和内疚就开始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与日俱增。因为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总是乖乖听父母的话,不打架不惹事,不早恋不逃学,按时上学按时放学,只希望他们能放心一些,由此对我学习成绩的失望程度能减少一些。
然而,伴随着内疚和自责一起不断生长地还有时刻想要逃离家庭的冲动。面对父母时不敢声张,过分压抑自我的性格,成年后的我一度逐渐变得自卑、敏感、多疑,还有就是不合群,生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让别人满意进而引致别人对自己的失望。这种状况,直到工作之后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才稍稍有所改善。
在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里,我几乎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几乎都在补贴家里。这么做的原因,除了是尽应有的孝道之外,更多是抱着一种偿还的心理。偿还他们多年来在我身上的付出,不管是金钱还是物质。
我知道父母子女之间爱的给予和传递,并不能够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但是,金钱和物质大概是表达关爱最直接的回馈方式了,当然,平日里的嘘寒问暖也是少不了的。
每次回家,我待的时间并不长,父母依然会唠叨从前的各种付出和辛苦,我常常默不作声,等到回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才会觉得无比轻松自在。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给予我们爱和温暖的家庭却时常会有让我们想要逃离的冲动。是因为那无形的压力让人不自在或者难以承受吧,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爱和付出会让接收者深感隐隐不安。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没有错,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本就将父母的辛苦和劳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却又时刻被耳提面命,提醒着自己的存在给父母家人带来了多么沉重负担也带来了遥不可期的希望和梦想。
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表现,无时不牵动着父母的神经,无时不牵动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和走向,无限被放大的责任和道义,别说是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就算是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也唯恐避之而不及。
周国平在《只有一个人生》里说,“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的确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对于早期形成的人格无论后天进行如何修葺和改善,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或许始终无法完全泯灭,无论逃离到天涯海角,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渊源都无从割舍。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试着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活圈子,推翻重塑的过程会是缓慢而曲折,但总好过始终带着想要逃离的冲动继续此后的生活。
在父母的生活逐渐安稳之后,我开始试着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对于生活上面临的困境,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困惑,工作变动等等之类的事情,我基本上很少跟父母提起,并非是心存芥蒂,而是想要真正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壁会受挫,但无论怎样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感受,并从中获取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我想这大概是逃离原生家庭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吧,能够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启一条新的人生之路,并勇敢地走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