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间隔20多天,再次端起这本书继续阅读,总觉得有些陌生,前期读过的内容停留在头脑中的甚少,有些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实在太差。那么怎样才能记住所读内容?这让我想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至理名言,也许自己读得遍数太少,还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所以无法保存在记忆里。自己只有不间断,反复阅读,才会记忆深刻。赶快行动起来,阅读再次出发。
阅读进行中:
《班主任研究口述史之唐云增老师访谈录》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作者与唐云增老师,及其夫人的对话记录,从对话的内容中,了解1943至1979年期间班主任的发展史。作者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访谈:第一是唐老师上学期间对班主任的印象及工作;第二是唐老师自己担任班主任时的切身体验,包括工作方式,外部条件等内容。这篇访谈录比较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对自己就学时期一些班主任工作的回忆。
一、班级管理变化不大
通过唐老师与李老师的诉说,无论哪个时期,班主任责任重大,工作始终要全面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需要班主任关注。在学生生活方面,班主任经常家访,了解家庭情况,还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在班级管理方面,学科教学成绩、德育工作、组织各种活动(包括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流动红旗的评比(卫生、纪律等方面)。这些与现在班主任所做的工作没有太大区别,班主任的工作一直是繁琐和辛苦的。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周围很多村子的学生都来我所居住的村子读初中,学生特别多,一个班要50多人,班主任只教一门学科,负责两个平行班的教学,这与现在的初中很相似,只不过班级的人数变少了。因为我们村子没有小学,所以我是在5里地外的其他村子读的小学,每天上下学都是步行,小学读了六年换了六个班主任,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六年级的老师,她是一个特别温柔的女老师,很少批评我们,总是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生活也特别关心,天冷了,她会从家里给你拿来衣服和手套,多数学生都喜欢她。她的一些做法一直影响着现在的我,对待学生一定要和蔼可亲,心细如发。
二、教育内容、思想在改变
70多年的时间,中国教育不知道改革了多少回。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唐老师与李老师的回忆,我感觉以前班主任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得不是很重,学生的劳动生活却很丰富。然而现在乡村的孩子很少参加劳动,乡村多数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是与学习无关,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参与,这导致很多乡村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即便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现在多少学生整天奔波在各个补习班中,身体得不到锻炼,经不起风吹雨打,时常在开学的军训中晕倒。心中感叹之余,我又在思考,当代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班主任工作如何做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需要哪些方面的完善?教育思想如何改变才能顺应当代的教育需求?当一系列问题围绕在心里,我才发现自己需要终身学习,即便如此,也未必能解开一个个疑惑。
三、师生情谊的永恒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谊,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长存的。班主任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每天也是与学生交流最多的老师。在朝夕相处中,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产生的师生情可以延伸到毕业多年后。记录中李老师谈到与毕业多年的学生相聚,总是能清晰记得当初发生的故事,彼此在回忆中特别珍视这份师生情谊,这是作为班主任感到最幸福的时刻,也是班主任的价值所在。“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位老师执着的追求,学生的成功是所有老师殷切的希望。每一位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或者再去读研、读博,求学的过程接触很多老师,但对于他们记忆深刻的多数应该是那些相处长久的班主任,这些班主任对他们的影响是长远,之间的依恋之情是感人肺腑的。我曾经听过李镇西老师的讲座,他在讲述他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时,那份师生情让我热泪盈眶,感觉做班主任真好!
班主任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总会存在一些“变”与“不变”的因素,无论我怎样解读这篇访谈记录,总感觉里面蕴含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把中国班主任与其它国家进行国际化比较,从班级授课制发展到班级教育制。这次访谈对班主任这一段历史的梳理很重要,为班主任发展历史留下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