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成熟男子,在多期的《奇葩说》与《非正式会谈》节目中,常常一鸣惊人,以超前的观念与端正的三观,让我一眼就关注了他。
偶然间看到陈铭老师对当代年轻人婚姻观的解读,在佩服他的眼界与才华时,更是看到了上亿单身年轻人的缩影。
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2.4亿人口单身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在2.4亿人当中,20-24岁刚毕业的年轻人占了近一半左右,虽然在适婚年龄单身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17%。
陈铭说:不要说这个单身率已经很高,继续往后的话,还会无止境增高!直至新的恋爱伦理出现为止。
若止步于表面,大部分年轻人极其长辈只会陷入被「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你应该”理念抛弃的恐慌,而我们正在应该探察的是:造成2.4亿单身年轻人背后的底层是什么?
一、平等意识的崛起
不知你是否发现,成功领域的一半,女性已悄悄占领,比如文学界的林徽因、科学领域的屠呦呦、商业领域的董明珠、主持界的董卿、直播带货领域的薇娅、还有对抗新冠肺炎期间的护士军团…
往前推100年,1920年,这个地球上,女性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并创造财富、拥有几乎平等的权力几乎为零。
现在我们再把时间地图铺开,这100年,差不多是孕育3代人左右的时间,女性受教育、同等参加工作创造财富,获取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女性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固性枷锁已被一一拆解、撑破。
反观男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受到平等思想的洗礼,大男子主义开始被逐渐被平等意识磨平,尊重女性的想法,关注女性的创造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可是就这100年,经济、地位都平等化发展,但我们新的恋爱伦理、婚姻伦理出现了吗?
并没有,我们关于爱情、婚姻、家庭责任和义务的理解还是从爷爷那一辈带过来的。结婚必定涉及到生孩子,女性先天就觉得女方要多带点,男方先天也觉得我就应该我在外工作,孩子女方带。
因为往前推100年,爹妈就是这么认为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落差
可是现在女性说:凭什么呢?
我也要上班,我挣的钱一样多,我晚上还要给孩子喂奶,第二天精神不好可怎么办,这压力得有多大?这婚我就不结了吧。
谈恋爱也一样,女方工作在广州,男方工作在上海,想要发展稳定的恋爱关系,需要男女方在同一城市,谁妥协?大部分会要求女方,理由是:从性别来讲,男方发展潜力更大。
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比例已经发生巨变,但生产关系对应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需要有一个新的恋爱伦理来支撑。
我们需要有一套全新的体系分配,告诉大家在爱情当中,男方应该负责什么,女方应该负责什么。婚姻当中应该怎样去处理两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但事实上,社会仍止步于100年前的「你应该」观念中,中国没有出现,西方也没有出现,都处于尝试、等待突破的阶段。
三、“厌世”观辐射范围扩大
《圆桌派》马未在一期「探讨90%年轻人的婚姻观」中曾说:现在的男孩很多时候觉得和谁结婚都无所谓,这没有太大区别,那还不如挑一个原生家庭好的,这其实是一种厌世的表现。
这就好比,今天急着出门,至于打一好车打一坏车无所谓,我只要坐上能到就行。也像极了我们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因为每个人总得上大学,只要能上大学,就是正常人,无论一本还是专科,都无所谓。
我有个朋友是个海外华人,每次回来都会例行小聚一番。我们现在临近适婚年龄,自然坐一块儿都吐槽家长催婚的趣事儿。
那一次,这位朋友对我们说:“我讨厌婚姻制度,上次男友说想和我结婚,移民澳大利亚,我同意了。”
她无奈叹了口气:“如果非得在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婚,结婚是为了帮他(男友)达成心愿,一举两得?但这件事情本身就证明了我讨厌这个制度”
一生很短,若必须定义某个阶段应该去做什么的义务,年轻人哪还有时间与心思去激发兴趣,琢磨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拿着长辈与时代的命令当鸡毛掸子,我们选择屈服,但却与内心相违背。所谓的为我们好,「为你好」,最终换做一个个厌世的灵魂。
四、不排斥爱情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陷入单身的焦虑中,不断决绝外界的“关心”,却也好奇为什么“我没有”。这是一个孕育新的恋爱伦理的萌芽期,而你知道,破土总是艰难的。处于激变中最冲突的时刻,年轻人就在冲突的风口浪尖上。
我们并不排斥爱情,甚至,我们比谁都期待爱情,我们只是排斥这个世界看待年轻人爱情的方式。我们不排斥与爱人一起冒尽风险,公历风雨,只是排斥爱情一旦出现,这新的身份加在我们身上的压力,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以上所有内容第一时间发自 公粽号「桔次兰的生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