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前对早年养育信息收集,有助于评估,特别是青少年的案例,非常重要,可以有表格的形式,不能缺漏,比如:孩子妈妈怀孕情况、顺产剖腹产、是否好喂养、多大断奶是否好断、是否容易过敏、运动发展情况、从小跟谁睡、什么时候分床、是否有手淫、遗精等等。
2.咨询师要把握两条线——一条跟孩子的线、一条与爸爸妈妈,与青少年咨询过两三次后,要做父母访谈——并不是家庭治疗,目的是让父母支持孩子的治疗,咨询师也要给父母一些信息,毕竟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要让父母把信息传递给孩子;让父母更理解孩子,当然首先治疗师要理解了孩子。
3.孩子初三休学为什么?到底碰到什么困难?要走入孩子的内心,这个很重要。害怕考试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学习困难?哪门课困难,哪门比较好?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考试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走入现实世界。在学校有没有朋友?人际关系有没有困难?
4.孩子拒绝咨询,不敞开谈论自己,这是技术问题,不要问孩子why,有时候他很难回答,或者回避,要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让他回到那个场景中。比如孩子有自杀倾向,可以询问“我听说有一段时间你很难受,不想活了,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回事呀?为什么这么难让你有这样的想法?”
5.青少年的案例很难,难在很难走入青少年的内心,咨询师在外面会很着急,要尊重、真诚、要邀请、要等待。不要简单提问,是进不去孩子内心的;用共情的方式去讨论,用无数次共情的讨论与他链接,对他的事情感兴趣,让他自己探索,好奇自己发生了什么?
6.咨询师看来访者很保护自己,自己也很小心谨慎,这是一致性的反移情,要从一致性的反移情中出来,才能对来访者很有兴趣,否则会离他很远。
7.咨询后,妈妈跟治疗师询问孩子情况很正常,但咨询师要保留边界。
8.来访者的抑郁、压抑、不自由、难受会传给咨询师,咨询师要利用这种难受的感觉理解来访者,而不是被难受吞噬。而咨询师因为难受跟来访者对话,实则没有意义.
9.用理论理解来访者,而不是要把理论讲给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