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传统扫墓的日子。
印象中,在我们老家,清明期间,会给先祖墓地清清杂草,圆圆土,并用铁锹在地面上挖了新的坟头,放上去。
当然,这些都是由大人去做,我们小孩子什么也不用管。若是有人在墓地烧纸钱,放鞭炮,会有小孩子凑上前看,捡拾哑炮。
大人做这些事时,也都是默默地,抽空就去做了,并不会拉着全家人一道,仪式感极强地进行这项活动。
有时,闻到迎风吹来烧纸钱的气味,或者“噼噼啪啪”的鞭炮响,望田野打量一眼,才恍然大悟——哦,谁谁家在上坟呢。
走在田间,看到有的墓地覆盖了又松又软的新土,坟头略潮,顶上还有未拔去的青草,就知道——这墓地新扫过了。
至于踏青,农民每日里在田间地头打转,时时都在“踏青”,不会刻意地再安排时间专门进行这项活动。
网上所说的吃青团子、艾饭什么的,我也从没吃过,在我们那,清明食物就跟平常一样,该咋吃还咋吃,并没有什么特殊。
几天前,我爸我妈就回老家了,打算给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太姥、二姨姥扫墓。常年在外地生活,一到清明,处处散发着节日的信号,他们也怀念起已故的亲人。
二姨姥过世时,我妈在外地,没接到通知。回去之前,还担心找不到墓地,提前打电话联系二姨姥的儿孙辈,详细咨询了一下。
我是出嫁的女儿,辈分又低,不必跟着回去。仍像儿时,父母去做这些就可以了。
我每年都会在清明,去一下附近的烈士陵园,虔诚地献上一束花,祭奠英魂的同时,也祈愿先祖们灵魂安息。
大概是从上学开始,每至清明,都会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从精神层面,或者实地缅怀先烈。
记得,高中的一学期,学校组织全校进行扫墓活动,到县城北面的一个革命烈士陵园。
活动之前几天,校团委刘书记(也是我的几何老师)就安排我写一篇缅怀先烈的文稿,在墓地读。县电视台会现场摄像,并做成专题,在电视上播出。
我酝酿了好久,才慎重落笔,先打了草稿,修改到自己满意后,才郑重地誊写在稿纸上。
依稀记得有这样的字句——“迎着朝阳,踏着清晨的脚步,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芳草萋萋,默悼英魂”“活着顶天站,死后留万古名”“用实际行动,祭奠您们的英灵”等。
扫墓那天,全体师生都要步行过去,大约有好几里路吧,那么多人排队走着,还挺壮观的。
同学们都穿着天蓝、云白相间的校服,我因为要站在中间读稿,可以不必穿校服。
因为觉得被安排的任务很光荣,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一直都还记得那天的装扮。长头发梳得很高,用皮筋绑了,马尾蓬松开,散落肩头,白色薄针织衫打底,鹅黄色、浅草绿相间的小外套,奶白色棉牛仔喇叭裤,穿着一双有着油菜花那般黄色皮面的松糕鞋。
在去之前,刘书记就让我先读了给他听,读完后,他觉得很好,说就是担心拍摄时,同学们会习惯性鼓掌。
念稿之前,刘书记再三叮嘱同学们:“读稿时,大家一定要安静!切记——读完不能鼓掌!这是缅怀英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气氛应该是肃穆的。”
活动进行得还挺顺利,拍摄得也顺利,毕竟都是那么大的人了嘛,又不是小孩子,说一遍两遍还记不住。再说了,我们对这些民族英雄,也真正是发自肺腑充满着感激、敬仰之情的。
大学期间,也会在清明时,全班同学一道,拉着条幅去烈士陵园祭奠。
在烈士纪念碑前,排好队,一队一队地向前,齐刷刷地深鞠躬,再将手捧鲜花献在碑前,看着英雄们的浮雕像,以及摆满了的鲜花,一时,民族自豪感、悲壮感、感恩之情等情绪都会涌上心头,让你忍不住要热泪盈眶。
毕业多年,仍是习惯于清明时,去一趟烈士陵园,带一束鲜花,亲手献在烈士长眠的热土上。
年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