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的样子,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也许世界上有五千朵玫瑰,但只有你是独一无二的。原来“正是你为你玫瑰花费的时间,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孩子不正是“独一无二的玫瑰”吗?我们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批改作业、共同参加升旗仪式、处理每一次的矛盾和误解、参加运动会……我们会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为他们的错误而忧心,正是我们共同的经历,让我们彼此变得独一无二。就像《小王子》中说的那样“单单这一朵,就比所有加起来的玫瑰还要重要,因为我给浇过水的是她,盖过罩子的是她,遮过风障的是她,除过毛虫的也是她。我倾听过她的抱怨和吹嘘,有时也和她默默相对。她是我的玫瑰”。
相对于大人,孩子们少了一份浮躁、迷茫,他们更真实地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什么,即爱、美和诗意。通过小王子,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孩子,原来生活中是充满着爱、美和诗意的,可我们常常忙着赶路,忘记了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忘记了我们也曾是纯真的孩子。愿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现生活中每一个美的瞬间。
2
“如果把工作看作手段,我们就不可能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倘若我们能珍惜每一天,释放自己的全部热情、激活自己无穷的创造性,在赋予学生知识的时候,也会让自己感到愉悦满足。”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时,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为了获得这种成就感,我们必须精心的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或者与同年级老师教研,倾听同伴的声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但当我们知道孩子懂了、会了、悟了的那一刻,我们知道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样,若是每天的工作冗长、重复、机械、枯燥,我们也会无比郁闷、痛苦和无聊。所以,从卢梭的《爱弥儿》中,我们也应当学着摒弃功利,激活自己无穷的创造性。
3
“儿童是喜欢变换、喜欢自由的,我们不应该把书本或知识当成一种任务去强加给他们。”
我们通过晨诵、阅读、小组合作等,渴望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当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他就会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可是,事实上,我们克制不了自己“说教”的欲望,那种喋喋不休式的语气常常让孩子感到厌烦。通常只有天赋很高、天资聪颖的孩子会在学习中收获快乐,那往往不是我们的教育之功,而来源于他们自身对知识的渴望。这真是一种悲哀。所以,课堂的转变,往往最难的是作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当我们试着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当我们试着多一点耐心、等待他们的发言、鼓励孩子的进步……也许会让自己的课堂有一点点的转变。
4
自由vs放纵?自由来自于内在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由是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被允许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是需要互相协调的,自由绝不代表放纵。每天可以无限制的玩手机,是自由吗?不是,是他被手机所控制。
《论语》中也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状态。
比如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运动等,在追求这些爱好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意愿得到了满足,这是自由的一种体现。“不逾矩”是自由的边界。这里的“矩”可以是法律、道德等多种规则的集合。如果没有这个边界,自由就容易变成放纵。比如,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通过言语去侮辱、诽谤他人,这就是“不逾矩”的体现。
所以,真正的自由是自律,是不放纵,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又对他们的行为加以约束,使他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快乐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