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中秋节就要到了。今年的中秋节,刚好赶在国庆节里,双节齐至,更有气氛了。学校给每个老师发了二斤聚利来月饼,大家高高兴兴的回家过节。
一般情况下,我会把包装精美的月饼送到孩子的奶奶或外婆那里。然后,再到超市里去选购一些散称的月饼回家给孩子们吃。超市的月饼可真多,五花八门,有五仁的,果蓉的,枣泥的,还有豆沙的。有几块钱一斤的,几十块钱一斤的,甚至几百、上千块钱一斤的,不过咱普通老百姓只吃几元钱一斤的,几十块的都嫌贵。女儿和儿子也都喜欢吃月饼,特别是小儿子一听到吃月饼就高兴地欢呼起来,还没到八月十五那天呢,月饼就吃开了。
记得小时候八月十五吃月饼就只能到村里唯一的一个小卖铺里去买,而且只有一种五仁的。那时的月饼,看起来圆圆的、厚厚的,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老远就能闻到。每年过节的时候,当老师的父亲也能分到一斤半斤的月饼,拿回家去交给母亲,然后就成为那几天我们姊妹几个最惦记的东西了。母亲是个很陈实(喜欢把东西保存起来吃个长远)的人,她绝不会把月饼一人一个分给我们一下子吃光了,而是把它藏在里屋红色油漆的大桌子最下层的大抽屉里。印想中那里简直就是家里的聚宝盆,常常会藏着许多好东西。有时候,母亲会把几个苹果或者梨子放在抽屉里,从秋天一直放到冬天过年的时候。每次打开抽屉,马上一股香气就充满了整个屋子,每隔一段时间,母亲会取出一个来,分给全家人吃。而直到最后一两个的时候,往往都是烂掉了。为此父亲经常笑话母亲,但母亲依然如故。
终于等到十五那一天了,天气晴朗,月儿正圆,院里的花儿开得艳。一家人每人搬个小椅子,坐在院子里赏月。这时母亲才笑吟吟地拿出其中的一个月饼,用刀把它切成几份,再分给每人一份。拿着这份月饼,我不会一下子把它吃完,而是一口啃下一点点,慢慢的品尝。月饼里有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还有红绿丝和冰糖,记得那时我最不喜欢吃红绿丝了,我喜欢的是冰糖。馋嘴的弟弟总是最先吃完,然后眼巴巴的望着别人手里的月饼,这时我和姐姐就笑话他,故意气他。父母只好把自己的月饼再分给他一点。
吃过月饼,母亲就会给我们讲月亮的故事。讲吴刚伐桂,讲嫦娥奔月,还指着月亮对我们说,你们看里面是不是有一棵桂树,旁边还有一个人正在砍树呢?我们抬头向月亮望去,果然看到一棵树的样子,好像下面真有一个人,可是嫦娥就看不到了。后来我就常常想,月亮里到底是吴刚呢,还是嫦娥呢?这两个形象常常在我脑海里搅来搅去,好长时间挥之不去。
这时候,父亲如果兴致好,也会给我们讲讲笑话,常常逗得我们前仰后合。记得父亲讲过一个鼻子里呛出面条的故事。说是有一家人请了一个先生,给儿子教书。老子就给儿子交代,请个老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跟着老师学,老师怎么样你就怎么样。孩子很听话,老师怎么做,儿子就跟着怎么做,学老师读书,学老师走路,甚至连老师吃饭也学。一次吃饭,老师看到学生的举动,很是想笑,一不留神就没忍住,呛着了,面条从鼻子里呛出来了。结果儿子脸憋的通红,也没呛出面条来。于是就跑到父亲那里哭着说,老师教的太难了,我学不来。听到这里,母亲和我们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我仿佛也听到了邻居院里的笑声,一直到深夜,我们都累了,才去上床睡觉。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父母渐渐年龄大了,我们姐弟三人,也都早已成家立业,再也找不到那样的夜晚了。现在,每年的中秋节,我们住在县城的楼房里,漫不经心的看着电视里的中秋晚会。有时候我们也会和孩子一起吃月饼、讲故事。吃完了,继续看电视、看手机,累了睡觉。却没有了嫦娥与吴刚的纠缠,没了头顶一轮明月的悠闲,没了那份开怀大笑的兴致,没了那种分食月饼的味道。
哦,我们的中秋节,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