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为了在某网买本十几块钱的《我们仨》,我拿了八十多块钱凑单。在内心深处,我应该是对杨绛先生的文章有所图的吧。
杨绛先生从1911年走到现在,已经105岁高龄,她的百岁感言分分秒击中我那颗浮躁的心。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终将失去的,只能空留一抹浮名。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我本以为读《我们仨》,一天足矣,毕竟它只是那么薄薄的一小本,比起我案头的那些大砖头,区区一百多页,简直太不值一提了。
然而整整三天我才读完。那平缓柔和的笔触淡淡的描绘着岁月的悠远绵长,心境一下就被拉慢了节奏,容不得半点浮躁,我只能在夜深人静,家人鼾声四起的时候才能平心静气的读进去。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对钱钟书、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整本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先生的笔触平缓柔和,温暖淡然。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语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却处处洋溢着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
掩卷沉思,岁月悠悠,怎能用页数来评定。人生苦短,最终平淡是真。我一直羡慕那种平静如兰,俯仰泰然的态度。但读书于我总是一种炫耀,“案头书很多,读书快,什么类型的书都来者不拒……”我渐渐陷入一种自欺,总以数量和速度判断读书的状态,总以读书作为树立个人形象的伎俩。然而,读书就是读书,读书本身就是乐趣,何必给它扣上各种价值的帽子。我不禁鄙视起自己来。
冰冷而理智的现代科技,让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也越来越焦躁。不知何时,我的认知锁定在精力要蓬勃旺盛,感情要炙热浓烈,事业要热火朝天——这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但人近中年,有张无弛的节奏已经把我抽打的焦虑不安。决定读杨绛先生的文章,我确实有所图,就是为了让心静下来,着眼于平淡中的美好,重新审视自己。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杨先生用百年岁月印证了这句话。小心翼翼的读完全书,我万分惭愧,曾以为人老了自然就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殊不知,是多少激荡的岁月和坦荡的耕耘才积淀起这份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