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谓之道谛。这种道叫做中道,因为它是避免趋于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即:一、从感官的享受去追求快乐,这是低级的、平庸的、无益的凡夫之道;
二、通过各种苦行,乃至自虐,去追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苦行头陀之道。
佛陀曾亲历、亲证此两极端,深知其不是解脱的方法,是无益于道的成就的,因此佛陀将它们均加以摒弃。
中道是由佛陀亲证的,能够产生正确知见的,能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方法。
中道又称之为八正道。八正道的组成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什么是正见?
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或观点。
佛陀说,只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苦的原因、什么是苦的灭除、什么是苦的灭除的方法,这就确立了正确的见解。
有这样的正见,就可不堕落于生死轮回。
什么是正思?正思指的是正确的意向或意图。
它分三种情况:一、无欲思;二、无恚思;三、无害思。
无欲思是摒除欲念;
无恚思是不发怒;
无害思是不起害人之心。
什么是正语?
正语指的是正确的说话方式。
它主要指的是要禁止妄语(说谎)、禁止两舌(挑拨离间)、禁止恶口(恶言恶语相骂)、禁止绮语(花言巧语)。
佛陀要求说话要切合时宜,符合事实,符合义理,符合法、律,是有必要的、有选择的、有益处的。
什么是正业?正业指的是正确的行为。
这要求人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做邪淫之事。业通常指身业、口业和意业。
正见和正思是保持意业的清净,正语是保持口业的清净,正业是保持身业的清净。
什么是正命?正命是指正确的谋生方式。
这要求人摒弃邪恶的谋生方式,以正确的,规矩的,符合法、律的手段谋生。
什么是正勤?正勤指的是正确努力的方法。
这要求人对于未生或已生之邪恶的行为以勤奋努力、不懈怠的方式加以摒弃;
对于未生或已生之良善的行为以勤奋努力、不懈怠的方式加以坚持。
什么是正念?正念指的是正确的意念或观想。这要求人对于身体的活动、情绪的感受、心智的活动、观念思想见解等都要经常加以审慎的注意和考察,一心不懈,从而摒弃世俗的贪爱和烦恼,确立正确的意念和观想。
什么是正定?正定指的是正确的禅定方法。它要求人们遵照一定的禅定方式正确而平稳地进入禅定的四个等级,
即第一禅为远离各种欲望,远离各种不善法,寻找和伺察适当的地点,远离一切苦恼的原因,从而得到欢喜之心;
进入第二禅时,就不再寻找和伺察适当地点,内心非常平静,心定于一,因进入禅定而生出欢喜之心;
进入第三禅时,离开欢喜的情绪,停留在什么都要舍弃的境界里,有正确的意念和观想,有正确的知见,身体直接接受快乐,停留在快乐上;
进入第四禅时,摒弃所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灭除以前欢喜和忧虑的情感,既无痛苦,也无快乐,因舍弃一切,确立了正确的意念,从而进入清净的境界。
以上八正道讲的是涅槃修行的方法,它可以灭除诸苦,进入清净极乐之境。
八正道又可分为布施、持戒、安忍(又称忍辱)、精进、静虑(禅定)、般若六部,或简括为戒、定、慧三部。这都是通向涅槃解脱的途径。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住、四正勤等都在八正道已经得到表述,但此外尚有几种与修行方法有关的内容:四神足、五根、五力等。四神足,是指达到神变和其他神通的四种修行方法。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念如意足;四、慧如意足。修行了四如意足,可以发出种种神通妙用,凡所有愿望都能如意满足。五根,是指修行者的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是什么?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门;二、进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种种良善的方法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三、念根,只忆念正确的修行方法,心不杂乱;四、定根,收摄身心,使念念相应,不至放逸;五、慧根,洞察生灭,通向苦灭。与五根相应的是五力。什么是五力?它们分别是:一、信力,有正确的信仰;二、进力,能够精进努力,坚持不懈;三、念力,有正确的意念(包括好的记性等),可以破除邪见;四、定力,能够一心不乱,破除散乱与妄想之心;五、慧力,可以洞察生死,破除黑暗,发出智慧之光,而入于苦灭之境。
世间没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战胜不了忍辱。
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尊者主张种姓平等,主张人们不分职业、地位、年龄、出身等一律平等,是真能脱离我执、躬行佛陀所宣扬的佛性平等的极有力的阿罗汉。
他思维敏捷,回答问题针锋相对,观点鲜明。他说法时辩才无碍,长于议论,先阐述原则,然后再举出大量实例加以证明。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越是艰苦的地方,难以教化的地方,就越要去。他具有不怕牺牲的真实的忍辱精神。
他说:“假如有人打伤了我或刺伤了我,只要还没有把我打死,就还不是最可怕的。”
布教、修道、忍辱都做的很好。
须菩提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能理解空的道理的一人,被称为解空第一。
什么是空?
空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因缘即是空的同义词。
佛教说空,不是虚无的空,不是空洞的空,不是无因果的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而是充满利人济世,广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精神。
菩萨于一切法不起执著,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才能完成六波罗蜜的修学,才能住于不退转的地位。空性无处不有,佛的法身也无处不在,须菩提悟得此中的道理。
地藏王菩萨为大愿菩萨,他发下极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点是: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是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工作的对象便是在地狱里度化犯极重罪的众生,即使有人恶贯满盈,但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名号,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脱。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然后是波罗蜜多,即最后通过伟大的智慧之舟(般若)而到达彼岸(波罗蜜多)。
般若是智慧之舟,渡过了岸之后,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彼岸也许就是那自然自在而永无痛苦、永无烦恼、永无生死轮回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福慧具足的永恒,因为具足(圆满),所以单独的智慧或者福德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佛陀是到达了彼岸,佛陀传教的目的是要渡众生而到达这个彼岸,这个渡不是代替众生、挟持众生,而是需要众生自己通过波罗蜜多的途径即六种修行步骤身体力行而到达彼岸。
佛教宣扬佛性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只是有的人知道自身具有,有的人却不知道而已,对于不知道自身具有佛性的众生,那就需要一个导师,需要导师指引他发现自身的佛性,从而通过修行到达彼岸。
释迦牟尼正是这样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他的教化正是实现他度尽众生的伟大愿望。
从这个精神出发,释迦牟尼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便具有了宽广而永恒的力量。
僧众们必须遵守的,根据《梵网经》的记载,这十条重戒是:第一杀戒,第二盗戒,第三淫戒,第四妄语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说四众过戒,第七自赞毁他戒,第八悭惜加毁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谤三宝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