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搭先生的顺风车出门,路上聊了聊广播里的苏州话,又扯了扯最近的一些热点事件,忽然有一种回到一年之前的感觉。
一年之前,我和先生还没有回到苏州定居,还住在南京的出租屋里。我俩的公司离得特别远,为了照顾彼此通勤,我们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位置,然后每天早上一起出门——他去做公交,我去乘地铁。当时也会在走去站台的路上随便聊聊天。
当时我们的收入一般,所幸工作也都不是太忙,每个月最大的开销就是房租和伙食费。所以有时候因为吃腻了外卖,也想顺便省省钱,先下班的人就会先溜达到菜市场去买点食材,然后回家自己开火做饭。
由于我做饭的速度极慢,而且一定需要他配合切菜,所以有时饭吃到嘴里,差不多都要晚上8点了。
因为饭是配合着做好的,所以最后谁洗碗就变成了世纪难题,往往需要通过猜拳的方式来解决。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过去的琐碎生活像是加上了一层滤镜一样,一切都变得特别美好了。
不管当时平衡开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有多么平淡或艰辛,但回忆时的那层滤镜就叫做“感受幸福”吧?
1. 平衡收入和支出
前两天跟小妹聊天,她说最近过得特别穷。
一部分原因是她才工作一年多,薪资确实还很少;另一部分原因是此前跳槽经历了好几个月的空窗期,被没有收入的生活吓到了,所以过去一直没有存款意识的她现在开始疯狂地存钱。
小孩儿经历了多大变化呢?
举个例子吧。
去年的这时候,她的收入也很一般,但是因为吃住在家里,所以花钱还是很粗放的。喜欢的明星代言了什么产品,只要手里还有钱,基本上是必买的。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从不会精打细算,每天中午都换着花样吃,从来不愿意将就。
到了现在,她基本上每天中午都是在公司里吃免费的工作餐,哪怕盒饭寡淡到难以下咽,她也很少去吃别的。有时候实在忍不住要点个外卖,一定会呼朋唤友地帮她领到最大额的外卖红包,省钱已经省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现在这小孩儿是挺可怜的,但我却觉得经历过这么一段艰苦的时光,她以后才不会随意抱怨工作,在生活里犯矫情。
我还跟她算过一笔账:我刚工作的第一年,月均收入不到3500元,每个月房租和水电费将近1000块,一个月的基础餐饮差不多也要1000块。而且我素来有存钱的习惯,总担心会有急用钱的地方,所以每个月还定期存款1000块。
这样下来,我每个月的其他活动资金就只有500块,这其中还包括交通费、电话费等等。所以那时候我基本不买什么东西,也很少出去吃大餐,更别说看电影、旅行之类的“奢侈”消费了。
然而那时候我活得却相当励志,虽然薪资不高、工作不满、感情不顺,但是我每一天都在找未来的方向,不遗余力地往前冲,绝不会停在半途中质疑自己的选择。
现在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因为买了房,每个月的房贷就消灭了一大半的收入,所以仍然在维持这种收支的平衡。
但我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我们的钱总是不够花,总是有一些想买但是消费不起的东西,才会更加认真地为未来筹划!
2. 平衡工作和生活
最近这几天,网易辞退带病员工的恶性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这也让我很受触动。
似乎是受到老一辈“先吃苦,后享乐”的传统影响,很多人在年轻时往往特别醉心于事业,总希望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道完美的分界线:前半程忙着赚钱,后半程再享受生活;前半段先专注于事业,后半段在专心回归家庭。
这种一先一后的思维倒是没有太大问题,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于时间段的划定太偷懒了,总希望划出一道线就能一劳永逸。
这条路在有些人身上的确行得通,比如有的人年轻时赶上了某个行业的风口,捞了一大笔钱,然后又很明智地进行了投资。与此同时,他们对“财富自由”的要求也并不高,能够合理管控自己的消费欲望。所以在四十岁左右退休后,后半程过得如诗如画,活成了人生赢家。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决策却是错误的。
我们不止一次听说过一些成功人士提到他们最后悔的事,没有好好照顾家庭,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近几年也不断曝光出一些沉迷于工作的人,还没活到提前划好线的那个年龄,身体就出现了巨大问题,一下子打破了期待中的平衡,或者直接挂掉了。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其实是一个需要反复调试的过程。短则几小时就需要调试一次,最长一两年就必须重新规划一下。
可能上班的几个小时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好,下班后过好自己充实的业余生活,或高质量地去陪伴家人。又或者这两年你的重心在工作,孩子出生之后又要暂归家庭几年。
工作和生活,或是个人成长与休闲放松,天平的两边总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摆动。
短暂的失衡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某一端的压力总是过重,那么错过的选择、心里的压力、亏欠的过往,这些累加的负面因素迟早有一天会给你带来十分惨痛的重创。
3. 平衡现实与理想
前不久意外接触到一个很精辟的公式:快乐=现实-欲望。
这个公式解答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有些贫穷地方,哪怕现实残酷的惨不忍睹,人们的幸福感反而是很高的。
正是因为生存环境太艰难,他们反而没有什么太高的欲望,只要自己能活着、家人能活着,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就像大冰笔下记录的白玛列珠,他生在西藏最偏远的墨脱县,是中国最晚通车的城市。那里的人们活得异常艰难,白玛的大哥十几岁就跌落悬崖,二哥从小背着他长大。而白玛自己13岁就开始当挑夫,背起几十公斤的重物谋生。
因为生活曾极度困苦,成年后的他是极容易满足的,硬是把幼年的辛酸都酿成了蜜,回过头去反哺家人和乡亲。
反观另一些与“先吃苦,后享乐”完全背道而驰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已经远胜很多人了,但依然无法控制实现理想的节奏,一定要当时当下得到满足,最后让美好的理想膨胀成为了吃人的欲望。
几年前有卖肾买iPhone,近两年出现的网贷、裸贷,和一大批信用卡严重透支的现象,都是源自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失衡。
当欲望远超梦想后,快乐就变成了负数。也就是在短暂的兴奋后迎来了巨大的空洞和失落,欲壑难填,但沉重的债务已经压得他们难以翻身了。
其实上面那个公式还能再改造一下:动力=理想-现实。
我月收入3500的时候,经常想着什么时候才能薪资过万,那时候工作就特别有动力。现在买了房,就很想早点把房贷还了,所以成长的动力才特别强。
理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能成熟地控制住实现的节奏,把任务细分到每一年、每一天的努力,那么被平摊的理想就总能与现实动态平衡,时而惬意安乐,时而鼓足干劲儿,稳稳地走向幸福。
哪怕最后理想未能实现,但这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也依然是“沿途的美丽风景”,即便没有100%达成,至少也享受一大部分,难留遗憾。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问我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她说昨天特别想喝奶茶,但是因为身体状态不佳忍住了,今天补上了一大杯,觉得味蕾被满足的那一刻幸福感超级强烈。
我说,或许这就是村上春树笔下的“小确幸”吧?
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就像我搭先生的顺风车出门,路上一起听交通广播,一起聊了些有的没的,就觉得很幸福。就像我终于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内心当下的真实感受,或许会感染很多人,这就是种幸福。
就像我的每一个今天在成长,每一个今天也都心怀梦想、动力十足,这就攒成了长久的幸福。
平衡生活的过程,就是感受幸福的过程!
今天,你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