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和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一起读书,阅读写作学习,担负起的不只是教书,更有育人的责任。其实很不容易的,因为现在的孩子所在的环境和自己小时候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来料加工”的时代,这群孩子可以自由、自如的接触更多的媒体方式来了解他们所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内容,早就变成了“自主加工”的形式。
同时由于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不少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游离、疏离或缺失的,所以才有一个新的名词“丧偶式教育”的出现,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缺失和缺憾。
所以能在他们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日渐形成的关键期给予关键帮助,或者给予必要的干涉和引导,真的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且势在必行了。
正好七上第四单元学到了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好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那么在这个心路历程当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无疑就是父亲。
所以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当作一个给孩子们必要引导的最佳契机。
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上面这段文字,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交代了“我”内心的恐惧和无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同时还有心理描写,渲染了我等待的漫长和心理上的无助感。同时还不是单纯客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里有“我”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走过的,却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文似看山喜不平”,主人公越是设置在一个难解的困局、危局中,文章的可读性就越强,也越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孩子们遇到难以解决的困局时,一般反应总是“哎呦,我的妈呀”。这里小主人公听到的却是爸爸的声音,这对于一个此时此刻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这里最让我感动也最受触动的,是爸爸看到儿子的这种情况后不是恼羞成怒,也不是焦躁吼叫,而是用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跟儿子说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要吃晚饭了”,父亲平和、平稳的情绪绝对会影响、感染到孩子的。刚读到这里,我就不由得为这位爸爸竖起大拇指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面对情绪濒临崩溃的儿子,爸爸不疾不徐、不焦不躁。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爸爸有意引导我去克服困难,给予“我”心理上的支持,在脱险过程中他没有直接给予“我”帮助,而是鼓励我自己去做,教会我克服困难险阻的方法,把困难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向着目标前进。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在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来自和睦的家庭,对孩子亲切友好的家庭的孩子,出来以后显得很有规矩。而那个大喊大叫的、不顾周围人感受的孩子,他往往会有一个非常焦虑的,追在他屁股后边不断地唠叨他,甚至揍他的这么一个父母。
很明显,文中的“我”长大之后,一定是一个彬彬有礼的、有修养的、有规矩的人(事实上的确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爸爸的和善稳定,爸爸的温文尔雅,爸爸的亲切友好无疑给了孩子最佳的影响,最难得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
这里的爸爸是一个很懂得怎样培养孩子的人,也是一个睿智理性,深谙教育艺术的人,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他完全可以爬上悬崖抱孩子下来,但孩子日后人生路上再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靠的只能是孩子自己。只给孩子以指导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而放手让孩子自己历练,则可增加他的勇气和经验。
人的潜能其实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
一个孩子的成长,源头在家庭。家庭中有文中这样的父亲,无疑是孩子的幸运、家庭的幸运乃至家族的幸运。所以父爱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千万不可忽视父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