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很多成年人在得不到期望的回应时,情绪尚且会激烈波动,更何况幼小的孩子,他们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客体关系心理学家们都讲到一点: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并且,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孩子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有回应,就有了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
当孩子能与养育者建立基本满意的关系,即使没能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回应,孩子也会感到,他的需求父母大体上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能被父母看见的。这样的孩子会获得对世界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然而,当孩子无法和养育者建立满意的关系,即便养育者劳心劳力,孩子也全然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自己在关系中被看见。这种情况下,父母的付出全是白费,由此,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教养也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所以,精神分析有这样一句话: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回应,让关系得以变得柔和并融洽;而关系则是回应的前提。
父母们得知道,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根本。相比起来,培养孩子的技能,没有那么重要。特别是,不能在培养孩子技能时,和孩子构建一个非常糟糕的关系,那绝对是舍本逐末。
一个稳定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对一个人是极大的祝福。如果生命由此开始,那会是非常幸福的。
这件事情,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父母与孩子构建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家庭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而在融洽的关系中不断地回应孩子,也有助于让关系更为融洽。
回应是一件需要技术含量的事,不仅要回应,而且还要及时回应。回应不及时,也影响关系的好坏。通过记录母婴互动的视频发现,婴儿常常会通过挺小肚子,来寻求妈妈的安抚。因为,在子宫里,婴儿是通过脐带与妈妈连在一起的。如果妈妈能看见这一点,及时回应孩子,孩子就会很开心。可如果妈妈忽略了这个信号,婴儿就会有所失望。如果连接多次被忽略,一些婴儿甚至会再也不做这个动作。
当孩子被看见时,父母也看见了自己
如果父母与孩子总能有精准而及时、甚至是同时的回应,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
这样说,可能会让父母感觉到很有压力,但其实,精准回应并没有想的那么难。一个网友讲到她的故事:
儿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脸。他疯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我对他说:“嗯,妈妈在洗脸。”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我他很高兴。我问:“你是不是很高兴啊?”他“嗯”了一下自己就跑开了。
在无回应之绝境下长大的人,是安静而孤独的。他们不向别人发出声音,不求别人回应,也很难回应别人。有一位看上去很安静的女子告诉我,她一直封闭自己,不求别人关心,也不关心别人。关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记忆是,妈妈痛苦,她逗妈妈,但妈妈板着脸没做任何回应。而长大后,她也特别恐惧各种关系,尤其是和妈妈的关系,既纠结又矛盾。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确实重要,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变。
讲到这里,关于我们如何做父母,恐怕你已有了答案——先跟孩子搞好关系,在关系中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孩子,当孩子被看见时,父母也看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