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437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赵普生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因为在《论语》里面他看到了治国安邦的良策。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仁者见山,智者见水,每个人从书中看到的内容、角度和观点都会有所不同。
读书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上走,不用再走前人们走过的弯路,不用再踩他们踩过的坑。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确实比中国要发展快,原因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柏拉图怎么教学生:学生问老师,人的定义是什么?柏拉图说:人是无毛的两腿动物。学生点点头,回家一想这不对啊。第二天带了一只拔光毛的鸡,告诉老师,这是无毛的两腿动物,但不是人。
在来看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不同的学生来问有关“孝”的问题,孔子的答案完全不同。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如果你在孔子身边的话,估计你也晕了。
东西方教育差别明显,西方教育更注重逻辑性和推理性,而东方的教育更注重整体思维和领悟。逻辑推理有方法可循,而领悟则摸不着边,无迹可寻。按照西方的罗辑推理方法,很容易掌握先贤们已经知道的各种知识。而领悟的方式则很难有一个可行的途径达到前人的高度。
明清之前的书籍是很少的,一个人的能力拼的是多多少书,只要有前有时间,能够读足够多的书,就一定会比一般人更有竞争力。而现在,汗牛充栋,书太多,知识太多,想要穷尽某一学科也是非常不易的事情。而现在恰恰就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特殊时期,时间被碎片化后,读书的人太少。只要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我敢肯定,过不了多久你就一定会比同龄人的竞争力强。因为大部分不读书,刷抖音玩视频,看起来好像知识面挺广,其实没有思考能力。脑子就像一块板砖,既没有宽度也没有深度。
读书能让人慢慢安静下来,克服焦虑,沉浸在书中,汲取营养。一本小说,能让你明白人情世故;一本心理学的书,能让你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本管理学的书,能让你明白人性;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让你能提高工作效率;一本沟通能力的书,能让你有一个好人缘……
很多人贩卖知识焦虑,其实就是看准了大部分不读书,又担心被社会淘汰。于是各种说书人层出不穷,只要花钱就能让你一年听够几百本书。既满足了焦虑者的读书需求,又满足了说书人的市场营销,一举两得。
读书对人真正的改变就是从行动上发生改变,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知容易,行很难。没有发生改变的读书其实就是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