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其实,每年一到清明节,最先让我想起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编写的那首流传千古的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我们小时候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自己艰难曲折人生阅历的增加,我现在终于充分理解了诗人当时唱吟这首诗的真情实感和深远意义。这首诗用现代语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请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此诗是杜牧赴任江南池州刺史,在清明节那天经过南京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我们由于长时间受杜牧《清明》这首诗作所表达意境的影响,总觉得在清明节这天应该是下雨天气或者是阴雾天气,在我的印象中,确实往年的清明节前后不是春雨纷纷,就是阴雾密布。可今天这个新世纪的清明节里,白天却是太阳悬照、晴空万里,到处都是春风和煦、桃花盛开。其实清明节不光是一个人们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两大传统习俗主题是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并且现在的清明节已经成为我国的法定放假休息日。但对于我来说,由于特殊的工作原因,我既不能回老家祭奠先人,更不可能带妻儿出去春游赏花放松心情。我们国家是非常讲究孝道国家,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孝顺活着的父母和祭奠逝去的亲人都是我们人生的头等大事。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清明节的好多传统习俗和人伦规范已经淡忘和模糊了好多,对于我这样为了生活在外奔波的年轻人来讲,很显然是世俗社会中的财富名利比我们回家祭奠先人重要的多了。但对于我的父辈和祖辈们来讲,清明节这种上坟扫墓祭奠先祖的传统习俗和精神信仰已经深深地扎进了父辈祖辈的大脑潜意识里,同时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时,每年的清明节前几天爷爷总要把家里的杂活和地里的农活加班加点干完,等到了清明节这天就是专门准备上坟祭奠的物品和专门等候合适的时间点去进行祭祖的仪式了。
父亲出生成长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物质贫乏的经济状态和人们循规蹈矩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父亲一生的行为规则和理想信念。特别是像清明节这种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无论以前父亲在家务农还是现在外出打工,父亲基本上每年都要坚持上坟祭奠先祖和坚守心中的精神信仰。今年清明节,父亲也不例外,专程从北京打工的单位请了假回到老家上坟扫墓祭奠先祖。其实前些天父亲就给我通电话交流了这次清明回老家的主要意图,一是按照往年的习惯回家上坟扫墓祭祖,二是参加老家本族人举行的“破土迁葬”仪式。去年就陆陆续续听父亲说过,由于县政府在我们村开采露天煤矿,逐步要影响村民的民宅、耕地以及祖坟。今年春节村委会就通知村民,各家各户的祖坟必须在清明节前全部搬迁完成。虽然父亲和村里的大多数父老乡亲一样,都对村里开采露天煤矿影响耕地和水源非常不满,都不愿意离开原来自由的窑洞而搬到封闭的楼房居住,都更不愿意将已经长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祖坟进行搬迁。但在现代社会自由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人们的传统守旧思想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解放,村里的老百姓心里就算有一千个不高兴,绝大部分村民也已经签订了祖坟搬迁协议,我想,村民顺应发展趋势进行搬迁祖坟,这也是他们继续平安生活的无奈之举和权宜之策了!
我想,在市场经济和高精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我们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生我养我的农村是否变成了城镇,无论我们老家的祖坟是否进行了搬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清明节对我们的意义,特别是对正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深远意义。我们要永远记住,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纪念已逝亲人,激发现有生命,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伟大节日。我们要明白,如何通过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生命的深刻道理。我们要懂得,缅怀先人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应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长久不衰的繁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