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懒?
当你中午想吃饭的时候一点也不想跑下楼去饭堂,于是你点了一个外卖,那就是懒;冬天的被窝太舒适了,你不想离开那个温暖的温室,那就是懒;当你在做决策时,做出了一个相对容易也能够到达的选择,那也是懒。
人总想让自己待在自觉得舒适的某个点上,即使有令人为难的处境,也尽量地选择一条相对舒适的路去走。这很普遍,很平常。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未来简史》,里面对动物和人的分析,深入我心。我们的祖先是动物,动物不断进化,才有了我们人类。然而,现在的人,已经把自己和动物相互区别,认为自己和它们一点关联也没有,我认为那是错误的。
毕竟,我们是进化而来,不是突变而来,肯定还保留着与动物的一些共性。比如,一头狮子在动物园懒洋洋地晒太阳,对游客投递的美味食物没有丝毫兴趣;再有,森林里的熊专挑小又能量大的小猎物为食。
动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很好地说明了一点,懒是动物的一个基因,他们喜欢舒适,喜欢效率。那么人,也很有可能存在祖先留下来的这个基因。这是近乎合理的假想,是否是事实,不得而知 。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志愿者穿上机械外骨架,向他们膝盖部位施力,阻碍志愿者腿部摆动,令他们行走时必须消耗更多能量。结果发现,志愿者迅速放弃走了一辈子的正常步法,在数分钟内找到一种最省能耗的新步法,哪怕只节能5%。
这里不仅看出懒惰是人的天性,也能看出,懒惰,能够促使人类思考和创造,正如研究人员所言:“我们认为,最低能耗是指导我们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不是觉得,我们身上的懒癌,也不是那么讨厌了呢?
工作时,我们也会犯懒癌。在思考如何更高效率地工作,就是“犯病”的征兆。很多人领悟了提高效率的要领之后,都暗自欣喜,自认为掌握了工作的诀窍。但到了某个阶段,便开始无所适从。工作的节奏难以再改变,固化的思维难以再转换。所谓的瓶颈期,来了。
还记得去年新世相策划的一个“四小时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吗?活动大致内容是,按照规则参与,免费送出30张机票,让在北上广的网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活动让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的网友瞬间高潮了,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它能火于一时,是因为大部分工作族都怀有巨大的压力,他们想释放,想沉静。
如果有犯懒癌的时期出现,如果他们有追求舒适和效率的想法,如果他们产生了探索捷径的冲劲,压力是不是会比按部就班,厌于现状要少得多呢?要知道,人变懒,便有改变和创造的勇气和动力。
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工作,吃饭,睡觉,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忙忙碌碌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使我们懒不起来,只能重复着步骤做重复的工作。有人会说,他们有上进心,勤奋……这些词一出来就有一大把,但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的工作,正在消磨着我们懒的天性。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一天性,失去了改变现状和重塑自己的动力,那么,那个最本真的自己会不会渐渐消逝……
如果有一天,我变懒了,能做出有用的事了,这该是多么令人感到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