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研究》:
此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作者从文字学、物理声学、哲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古琴中的和合思想。
然后从琴器、琴律、琴艺、琴曲、琴谱、琴派六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古琴和合思想。
接着扩展综合表述了古琴和合思想中的对立和合关系。其中,作者提出,和合思想中,人一味顺应天的思想要求,是附和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不适宜当今的古琴艺术教学。
最后作者并且结合自身的习琴历程,表达了古琴和合思想的实践意义。
《儒教与琴理》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儒教与琴理的关系。
其中,作者提出了“文人琴”、“艺人琴”与“儒者琴”等名词的解释,并强调,这里的“儒教”指的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简称。
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是琴理的本位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衰深深影响了琴理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琴就作为礼乐的一部分,是除金石之外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乐器;春秋礼崩乐坏之后,孔子致力于礼乐建设,然而惠不及民;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汉儒视“琴”为圣贤之器,琴理在此时与“儒家思想”高度融合统一;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兴起,使道家思想成为了影响琴学时实践的重要因素”;加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琴学受道释两家影响颇深,儒者中还出现了排斥琴僧的现象;到了宋代,理学的出现使“连三教以同声”。后来的儒学更加多元化,琴理也因此深受影响。
《探析<琴诀>的古琴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与当代琴乐实践之观照》
本文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全文从《琴诀》产生的背景开始论述,从而进一步论述其中的美学思想与自己的演奏实践。
唐朝时期,古琴因各代帝王的喜好变化,而地位有所不同,到了唐玄宗时期,古琴已经“不衬今人情”,但同时,古琴也在这个多元化的时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风格,专职的琴人如赵耶利、董庭兰等丰富了琴艺,四川雷氏斫琴也使得古琴的制作技艺突飞猛进。
薛易简《琴决》的“八善”美学思想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其中西汉《琴录》无疑是重要的思想来源,但教义化被削减,开始关注琴乐与人的情感,其中对古琴正心、导情、养性功能的论述,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实践意义。
薛易简的《琴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声韵皆有主”与“静”,前者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后者则是对演奏者弹琴时手法、心性等的要求,要求“大音希声”,化繁为简。
最后,作者根据《琴决》中的美学思想,例如“七病”、“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结合今人的习琴实践,提出了对古琴演奏艺术的看法。
《参禅操琴,修心明性》
作者通过禅宗修习与自身实践的结合,并借鉴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传统,将琴禅作为修心明性的生活方式。
其中,作者认为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传统中的“精神修炼”和“欲望治疗”与中国禅宗教义非常相似,但并没有进行具体例证和深入探讨,只是讲到中国的禅宗从日本传到西方,而后到近代又使中国的学者受到新的启发。
本文中的禅宗以“天人合一”为主要线索,对琴器、琴曲、琴艺、琴学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杭州永福寺释念顺琴僧的个案研究,将禅宗与如今的琴学实践结合起来,证明如今的禅院内仍存在着文人雅集等活动。
已读的几篇音乐美学类的古琴研究硕博论文中大都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大部分论文都以“儒、释、道”的哲学基础为主要论述线索。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论文《儒教与琴理》以历史为梳理路线,具有极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