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餐,孩子要吃炒青椒,让我买回去。到了超市一看,只有一个不太光鲜的青椒孤零零的待在货架上,蔫蔫的无人问津,问售货员说卖没了。于是我临时更换菜品,买了个土豆回家准备炖土豆。
一进家门,女儿一看我拿的菜里没有她要的青椒,就气势汹汹的问我:“为啥没买青椒?我不是说让你买青椒吗?……”完全是一种质问的语气。而且丝毫没考虑我听完她的质问后会不会生气!我只说了句:“超市卖没了。”就不再去理她,女儿也许感觉到她说话的语气不对了,又和声细语的对我说:“妈妈,那咱们炖土豆吃吧!……”。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孩子直接了当的表达不满的语句,但就是这样的语句,也足以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听着不舒服。如果她换一种问询方式呢?用和缓的语气问我:“妈妈,超市没青椒了吗?我们今天炖土豆吃吗?……”我会开心的告诉她我为什么没买青椒?就这么一点小小的语气改变,就能让彼此双方都感到舒心惬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悦耳动听的话总会给人一种美好的听觉享受。有的人说话往往不经过大脑,只图自己一时痛快,结果出口的话成了伤人的刀。而睿智的人说话则讲究一种愉悦的境界、一种和谐的气氛,再恶劣的场景也能被他的语言魅力化解。
有时候,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因为说话方式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一个妈妈会说:“你个败家子,你就是个什么也不会干的孩子,干这么多点小事也干不好……”,孩子听了很委屈,他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就会躲着不去干,反正不干不错。而另一个妈妈对待孩子的说辞确是:“没事的,因为你还小,杯子打碎了不要紧,你没伤到手吧?以后记得倒水时别倒太满了,要小心别让自己受伤,也别伤到别人。”孩子听了兴高采烈的说:“妈妈,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小心些。”以后再让他倒水,他会小心翼翼的去做,再也没打碎过杯子。而且以后他对待事情的态度也是不怕出错,错了及时改正。而那个挨训的孩子却总是畏首畏尾的不敢去做。两个妈妈不同的语气,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两个孩子的处世观念发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有时家长的话语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也许只是你平时的抱怨、批评,使得孩子从小失去了自信心,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能让人满意,从而对他的三观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相反的,经常受到鼓励、表扬的孩子,他们一般都会成长为健康、阳光的孩子。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词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却足以说出了好听的话对人所起的巨大作用。很多人因为一句好听的话语温暖了心灵,好多人因为一句好听的话语改邪归正。好听的话谁都愿意听,但更希望世人多说一些好听的话,别在受伤的人伤口上撒盐了,别在死去的人身上补一脚了。尤其是现在舆论言论的肆无忌惮,让很多人体会到“言论猛于虎”也,就如对那个不慎掉入虎口的可怜的孩子们的爸爸,别再对他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了,无论他的企图是对是错,他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