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教学生解析小说时,都会告诉他们按照“环境、人物、情节”这三个要素来解析,一如我们让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来解析记叙文。 然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读过许许多多的记叙文。老师们也带领着同学们解析过许许多多的记叙文。回过头来,高中生写不好记叙文的案例仍比比皆是,何也? 原因是我们教给学生的解析方向,我们让学生做的阅读题所体现出来的解析方向,都有点多、有点杂,从而缺乏了一个凌驾于众多方向之上的核心要素。 事实上,抛开“环境、情节、人物”,一个好的故事与一个坏的故事,其核心的区别乃在于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所有好的记叙文,所有好的小说,它们必然都记叙了矛盾的产生与矛盾被解决的过程。而所谓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都是伴随着“矛盾”而产生的。故事必须自带一种内在的张力,那才是一个好的故事。 就长篇小说来说,《西游记》的核心矛盾是“信仰与磨难”的冲突,《水浒传》的核心矛盾是“民欲静而官不止”,《教父》的核心矛盾是“家族集团与社会潮流的对抗”,《月亮与六便士》的核心矛盾是“自我实现与世俗认可的对抗”,《书剑恩仇录》的核心矛盾是“民族认同与政治私欲的对抗”,《追风筝的人》的核心矛盾是“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就短篇小说来说,《项链》是“片刻的虚荣与长期的代价的对抗”,《天局》是“彷徨与呐喊的对抗”,而《第三条河》则是父与子、传承与扬弃之间的对抗…… 所以,一个好的故事必然自带内在的矛盾冲突。 而我们在给学生讲解阅读、分析文本时,恰恰经常避开了这一核心要素,而着大力于“三要素”上。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舍本逐末”的。 “冲突论”在语文教师的话语体系中也极少被提及,这是语文教学中的损失。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文章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一个高中生为什么还写不好记叙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在选材时,忽略了“矛盾冲突”这一要素。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素材,它应该内含“难题与矛盾”。而你写记叙文的过程,也正是写“难题与矛盾”被解决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解决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启发与感受。 那么,我们延伸着说开去,一个人活着,经常会遇到哪些难题与矛盾?一个中学生,又经常会面临着哪些难题与矛盾?比方说,娱乐与学习平衡的矛盾;比方说,心智渐长与父母管教之间的矛盾……人总是在矛盾中成长,这些“矛盾”统辖之下的素材,都是值得一写的好素材。你的作文,不能把生活中所有细枝末节的东西都写下来,你的作文,应该聚焦于矛盾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你的感受与启发,你需要去提炼生活,然后写作。我们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主旨来源于内容,但高于内容!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