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彤彤和小朋友玩石头、剪子、布。只要彤彤赢,她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不算",阻止别人赢她。慢慢地其他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她玩。
见大家不理她了,彤彤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
其实,彤彤和小朋友玩耍吵架的那一幕妈妈一直看在眼里,明知是自己女儿理亏,但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样子,又很心疼,妈妈左右为难起来。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失败,都会有做不到、做不好的时刻,他会沮丧、会伤心,一大堆负面情绪堆积在身上。这个时候,父母对于孩子负面情绪的回应尤其重要,影响着孩子对输赢的态度和看法。
马克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到8岁时,他不能忍受自己输掉任何游戏。爸爸因为不愿意看到马克生气或掉眼泪,每次在和他下象棋时都让他赢,也因此助长了马克这种心态。
终于马克把自己是“常胜将军”的看法带到了学校里,很快,其他小朋友不再跟他一起游戏玩耍。马克爸爸也意识到了让马克经历一些失败的重要性。所以,他开始在与马克玩游戏时至少有一半的时间赢。马克一开始很生气,但爸爸只是任凭他自己感受愤怒与不悦。很快没人同情的马克就知道了输掉比赛并不是世界末日,开始更有风度地对待输赢。
有一天在和马克玩传球游戏的时候,爸爸传出了一记非常糟糕的球,他觉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要来了。马克没有因为没接到球而生气,也没有责备爸爸的球传的太差,而是跑到远处将球捡回来并笑着对他说:“爸爸传得真好,马克接得真烂。”
从马克的故事里我们很容易看出来:面对“输”,身心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并且这种不成熟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长的“溺爱”导致的后果。为了让孩子输得起,我们可以效仿马克的父亲做些什么呢?
1
让孩子体验失败,心胸放宽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中保护孩子,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屡次受到保护的孩子,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让着孩子,一点点小事,孩子输了,哭闹一下,爸爸妈妈就刻意迁就,让孩子习惯了赢,怎么愿意接受输呢。
禾禾和爸爸又在回家的路上打赌了,看谁先跑到下个路口,爸爸一路跑着,时不时回头看看禾禾,但也没故意放慢脚步,结果爸爸先到,禾禾有些不甘心,爸爸说:“你现在还没长大,肯定跑不过爸爸,不过随着你越来越努力的话,你会变得比爸爸还快的。”
避免过度保护你的孩子,并要允许他在输的时候体验失望感。不要长篇大论的说教,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就像禾禾爸爸那样,没有刻意的迁就,也没有嘲讽,客观跟孩子分析成败,鼓励孩子,相信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能拿得起,放得下。
2
看到孩子的努力,点赞认可
贝贝和娜娜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只是娜娜的成绩经常会比贝贝高一些。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贝贝提前做足了准备,想赶超娜娜,没想到还是没考好。
贝贝回到家后,失落在她的脸上表露无遗,当妈妈得知这个结果后,虽然表达了遗憾,但是言语中还是透露着些许不满。
一旁的爸爸则说道:“结果有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你努力想赶超娜娜的过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学会适应这不如意的八九,而不是将这份情绪放大到无以复加。”
不愿输、不服输是人的本性。当孩子成绩不如意时,我们往往太关注结果,却忽视了孩子付出的过程。但此时,对失落的孩子而言最温暖的声音是父母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质疑他的能力。
3
放平心态,和孩子共同前行
桂桂的妈妈觉得隔壁家的小鑫钢琴弹得好,都参加好几次比赛了,经常在桂桂面前夸赞,搞得桂桂总对小鑫虎视眈眈。终于有一天桂桂提前学会了小鑫还没有学到的曲目,在向妈妈展示过后,妈妈却说:“还不够好,如果让小鑫弹的话,会更加动听”。桂桂感受到了莫大的挫败感,从此以后他不再上钢琴课,无论妈妈怎么劝说他,家里的钢琴再也没动过。
家长要审视自己的竞争心态。是你在逼迫孩子赢吗?是你在向孩子传递除了第一名你不接受任何其他结果吗?你在比赛结束后对着孩子进行说教,指出他的失误吗?要记住是谁在参加比赛,是你,还是你的孩子。
孩子失败时,内心也很痛苦,这个时候,切忌不明就里地表达不满,不要因为家长的“面子”,就伤害了孩子的“里子”。往往家长出于失望和气愤而说出的话,很可能把失落的孩子推向心理绝境。这样的引导,孩子怎么可能“输得起”?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付出持久的爱心和耐心,只要父母努力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恰当的情绪反应,同时以身作则给孩子传递正确的输赢观,孩子就能顺利迈过这道坎,学会积极勇敢的面对失败,成为一个真正输得起的孩子!毕竟只有输得起自己,才能赢得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