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一幕。
一个瘦弱矮小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人行道上。当时过了上学上班的高峰期,路上没有太多人车。但这条路地处郊区,不知她要到哪去。但以她这样的速度,不管到哪去,什么时候能走到啊。这时有一个与她同向的骑电瓶车的中年妇女在她身边停下来了。我也到她们身边,停了下来。那大姐询问老人要到哪去,要捎她一段路。那老人说是要到派出所去,但不知为什么,似乎不想搭她的车。那妇人就劝说派出所很远的,就一直劝她。我也跟着劝她,让她搭车走。经过一番劝,老人坐上她的车,远去了。
我想我们这一代,遇到老人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帮助。因为在我们小时候大都受到过父母老师朴素的教育,那就是遇人困难,尽力帮忙,特别是老人。我们谁没有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帮老人提过东西、背过口袋、推过板车?
记得小时候,庄上有一户孤寡老人和两个下放的“四类分子”老人,他们在村里无依无靠。在母亲教导下,我们放学就去给他们提提水,帮着扯抱烧锅的草。每到秋冬换季,母亲让我们去把老人的被褥拆了,拿回去给她洗,晒干后她又一针一线地给缝套上。现在想来,很奇怪母亲怎么那么多的精力——除掉田里的劳作,我们一大家七八口的饭食,衣服被褥已经很够她忙的了。但母亲一帮就是好多年,记忆中这个传统一直在我家流传,大嫂过门了还帮那几个老人缝套过被子呢。直到后来孤寡老人去世,“四类分子”老人被远方的亲人接走。
但是,究竟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害怕帮助老人,甚至眼睁睁地见他(她)倒在地上也不敢贸然上前施救,而只是远远观望,心里着急?甚至漠然地绕开?
我自己也是。虽然同情老人的心一点没变,即使上街买菜,也尽量买老人的东西,希望他们能早点卖完,早点回家,少受点炎阳炙烤或冷风吹冻。但在路上遇到老人,特别是那种看上去虚弱的走路不稳的,我定是远远地躲着。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把车子扎在一边,去搀扶他(她)度过一段危险的马路。
所以,今天在路上遇到的那个大姐,我心里特别的佩服。
人们都说世道变坏了,有人说是“老人变坏了”,有人说是“坏人变老了”。有人分析说是社会医疗保障没有跟上,老人“医无所保”。总之,社会风气的确是发生很大的变化,没有曾经的纯净了。人的戒备心、防范心很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曾经听人说过这样的话,我帮助遇到的有困难的老人,是希望我的父母遇到困难时,也能有人像我一样热情相帮。
小时候,母亲跟我们说过,“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意思也是教导我们不要嫌弃老人,要同情帮助老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
从某种意义上说,帮助老人,就是帮助将来老去的我们自己。因为不管家庭还是社会,对下一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的传统,可以代代相传的。
我有一种认识,就是一个家庭,如果老人孩子快乐,这就是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以现在普遍现象来看,孩子大多是被宠着的。但老人的境遇,却多是处于被忽略,甚至是老无所养的悲凉状况。都说多子多福,然而以我在农村生活所看到的情况,越是多子的老人,晚年越是凄凉的多。往往因为一点薄田的划分;一点可怜的家业的分配;因为给儿子们看孩子,说是厚此薄彼;或是曾经跟儿媳因一点口角而生芥蒂……到老到无法自养时,儿子们都有一大串不赡养的理由。有的甚至对簿公堂,让外人看来觉得愤怒又可怜。可怜那老人,可怜那一群子女。
记得有次我们三口在看今日说法,播的又是这一类农村养老的家庭纠纷。看那几个子女都振振有词地争执,总之都不愿出钱赡养。我们夫妇忍不住发表几句感慨,当时刚读初中的女儿突然说,妈妈,我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了,就是挣很多钱,盖很大很大的养老院,把这些没人要的老人养起来。
时隔几年,不知孩子的这个理想是否还在。我倒是认为,最好的状态是,谁的老人谁赡养。就如那句话所说——你养育了我小,我负责养你老。
而作为路人,如遇老人有困难,就像那个大姐一样,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毕竟“坏老人”是很少的少数。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不曾遇到过。
每人都有老的时候,愿所有的老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