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是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以及优先级排列的有效工具。
在这个模型中,将用户需求分成了五个: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
下面主要涉及最常用的前三个需求:基本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
基本型需求:为了满足用户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对应用户的心理就是“理所当然”,缺少会引起用户心理的极度不满,存在也不会引起用户过多的注意。
期望型需求:为了让用户更愉悦的亮点功能需求,对应用户的心理就是“有所期待”,缺少只会引起用户的适度不满,存在会让用户感到满意。
魅力型需求:提供给用户感到惊喜的独特功能,对应用户的心理就是“意料之外”,缺少对用户没啥影响,而一旦存在会极大增加用户的满意度。
基本型需求是需要我们一开始就提供给用户的,而后续通过一些用户调研的方法,我们得到的表面需求更多对应着的就是期望型需求,用户总是会期望着加入什么什么功能,而看透表面,满足背后的深层次需求,用户为什么想要增加这些功能,这些功能能解决哪些问题,我们能不能设计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也就是提供让用户意想不到的魅力型(兴奋性)需求,才能设计出一款有着足够吸引力的产品。
这里再结合一下自己的理解:痛点—痒点—爽点(此处引用梁宁老师的一些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
· 基本型需求对应着用户的痛点,痛点意味着恐惧,用户内心感到“怕”,才会产生犹豫的心理,而满足基本型需求的功能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份恐惧,让用户放心大胆的使用。就像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才能有信心去干其他事情。
· 期望型需求对应着用户的痒点,痒点代表着用户的虚拟自我没有被满足,提供给用户能够看得到的,他们内心认可的功能,用户始终是自我的,总是会认可与赞扬自己肯定的事物。
· 魅力型需求对应着用户的爽点,爽点意味着即时满足,当用户的需求被准确的抓取到,提供给用户超越既有心理的情感体验,用户就会用的很爽。
kano模型为我们量化用户的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一般而言,当用户的需求过少时,我们可以通过考量用户的满意度,增加必要的需求性功能,而当需求过多时,我们可以遵循必要型>期望型>魅力型>无差别型的顺序,依次优先满足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