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同事抱怨说,自己家14岁的儿子总是不听话,还整天和他们夫妻顶嘴,让她头疼不已。
据我了解,同事夫妻俩平常对孩子都很上心,大到孩子周末想去同学家玩要管,小到早上穿什么,保温杯是否装的是温水都管。
夫妻俩如此上心,为何孩子还如此逆反呢?
这让我想起一次周末和朋友带着孩子去公园玩。
在经过一个天桥时,朋友的孩子不想走台阶,要走两侧固定栏杆的水泥台。
孩子便向朋友问道:“妈妈,我可不可以从这里上去?”
朋友见状,马上喊道:“好好走路,听话!”
于是,不由分说就把孩子强行拉走,孩子瞬间哇哇大哭了起来。
孩子想玩,可朋友一句“听话”,便剥夺了他“想要玩”的权利。
生活中,很多父母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但却从来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总是喜欢孩子服从自己,并试图用权威压制孩子。
殊不知,在孩子眼中,这样的父母也是“不听话”的父母。
父母“不听”孩子的话,又怎能要求孩子“听话”呢?
01 “不听话”的父母,让孩子很难做自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常常忽视孩子的想法,却总是要求孩子“听话”。
长此以往,孩子将不愿再向父母敞开心扉。
网上曾看到一个初二女孩讲述她成长历程的视频,让人感到心酸。
女孩说8岁前,她唯一的记忆就是,让妈妈高兴。
不管做什么,她都表现得很乖,尽可能地选择让妈妈满意的方式。
在10岁那年,有一次在语文考试时,她因为第一次出现生理期,很慌乱,所以作文没写,语文只考了60多分。
回到家,女孩开口解释了几句,但妈妈根本不听;
看到成绩后,还是对女孩生气了。
女孩更害怕了,此后,她和妈妈的交流越来越少。
就这样,她不再发布自己的意见,凡事由妈妈做主。
小升初,妈妈替她选了一所好中学,并让她进了火箭班。
可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倒数。
不出所料,回到家,妈妈没听她的解释,看到成绩后劈头盖脸就又吼了她一通。
女孩的内心压抑极了。
她开始连续的失眠,整夜的睡不着觉,脑子也越来越不好使。
每天她都过得浑浑噩噩,还不断地自我否定。
最后,女孩抑郁了,无法到学校学习,不得不靠服药维持着她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像这样的父母?
他们就像一个“不听话”的父母,倔强地要求孩子顺从自己,却从不听孩子怎么说。
孩子小的时候,只能屈服于父母的权威,顺从父母,讨父母开心。
等长大后,长期的压抑,会让他们拒绝与父母沟通。
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地把自己也活丢了。
02 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只会越来越不“听话”
著名心理学家许添盛说过: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也就是说父母喜欢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生活学习,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抖音上看到这样的视频:
一位17岁的少女,因为受不了父母强迫式的教育,出手伤了父亲,并把自己关进衣帽间。
父亲无奈,只能选择报警。
警察赶到时,父亲说,女儿曾经很乖,但是最近多次把家里的衣服剪烂。
今天则是因为给她买鞋和父亲意见不合,而把父亲打惨了。
于是,民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门破开,并开始询问女孩的情况。
原来,女孩一直觉得,父母不尊重她的想法,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有时候她想和同学去玩,但父母总是以各种原因,不允许她去。
她喜欢的衣服风格,也总被父母说不伦不类,不让她穿。
总之,无论她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
这次去逛街,她选中了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但因为父亲不喜欢,就没有给她买。
她觉得自己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活得太压抑了。
所以,才会做出打父亲的行为。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事情并非个例。
很多父母喜欢用权威压制孩子,让孩子顺从他们,最后,孩子由于承受不住,只能奋起和父母对抗。
北京市曾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一项中:
有56.28%的孩子表示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已日趋严重。
而大部分孩子反感父母的原因是,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
却常常忽视他们的感受。
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就像被压制的弹簧,越压迫,反弹得越高。
所以,父母越不尊重孩子,孩子会越不“听话”,甚至他们会用极端地方式,和父母抗衡。
03 想要孩子“听话”,父母先要学会“听话”。
卢梭曾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
也就是,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在父母身上获得越多的认可和尊重,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听话”,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法:
1 父母学会尊重孩子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父母要多给孩子选择权和话语权。
伊能静的儿子哈利,多次因涂指甲油,戴假发化浓妆,穿各种裙装上了热搜。
很多网友指责他不男不女,甚至试图去纠正他。
但是伊能静却十分尊重孩子,多次在微博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
有了母亲的尊重,哈利很自信,不管在写作、画画、唱歌、跳舞和写剧本上,他都做得很出色。
可见,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有多重要。
所以,作为家长,要想自己的孩子大胆创新,活得自信,父母一定要多尊重孩子。
2 父母学会倾听
生活中,我们是否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绘声绘色地和父母讲述着什么,但父母却一边工作一边用“嗯”、“哦”、“原来这样”敷衍地回应着孩子。
孩子讲着讲着,便也不想继续了……
长此以往,孩子感到自己被忽视了,认为父母根本不爱他。
而慢慢收起他的内心,不愿再和父母沟通。
而认真对待孩子谈话的父母,孩子得到积极的回应和互动,孩子会更乐观向上,亲子关系也更融洽。
所以,父母学会倾听,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意、接纳、理解和支持。
还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3 父母与孩子共情
罗静说: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试想一下,当你情绪低落时,是否是很希望有人过来安慰几句。
大人如此,小孩更甚,不是吗?
所以,当孩子遇到烦心事时,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感同身受。
比如:当孩子踢球输了,回到家很沮丧。
我们只需要告诉他:“确实有点可惜,你为这场球做了很多的努力”。
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的感受,也看到了他的努力。
这样孩子才能释放他的心理压力,重新投入下一次的比赛中。
父母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更好的前行。
写在最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我们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短期内或许有用,甚至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从长远来看,高压的强迫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父母要想孩子“听话”,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接纳孩子。
只有成为一个“听话”的父母,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听话”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