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本序
[原文]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背景简介]
《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后人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成《大学定本》。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他在二程定本的基础上,把《大学》原本析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自己在其中补增了“传”一章。阳明先生认为《礼记》中《大学》原文并没有错简或缺漏,讲学悉以旧本为证。王文成公全书年谱载:“十有三年戊寅,先生四十七岁,在赣……七月,刻古本,伏读精思,始信圣人之学本简易明白。其书止为一篇,原无经传之分。格致本于诚意,原无缺传可补,故不必假于见闻。至是录刻成书,傍为之释,而引以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