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登上了一座楼,也登上了唐诗的巅峰
作者:财深道长
前言
鹳鹊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梦溪笔谈》),位于黄河东岸、中条山下,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之西,和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列我国四大名楼,从《黄鹤楼》到《岳阳楼记》,从《滕王阁序》到《登鹳雀楼》,唐诗宋词争奇斗艳,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显然,闻名天下的“楼中四杰”们,无一不是依靠名人名篇来正名的,正应了那句诗:文章千古事也!
于是,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诗人登上了一座楼,也登上了唐诗的巅峰、中华文化的巅峰。
21、《登鹳雀楼》(688年—742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如果历数唐诗里那些奇异的天才,王之涣绝对算得上一个,他的作品不多,却不像钱起式的灵光一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后就真的渺然不见;他在整个唐诗史上份量极重,却又不像太白子美式的“李杜诗篇众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尤其是这首《登鹳雀楼》,放眼大唐诗坛乃至整个文化史册,也是光芒四射的经典。
在思想上,全诗以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来立意,充分反映了盛唐情怀,是典型的主旋律作品。全文内容虽短,却集诸多名作之大成,既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励志,又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宏伟,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激越,又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壮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更是以自然无痕的过渡,完成了从自然到思想的物化,首尾气势连贯,意境雄浑。至此,由景入情,由物入理,道理已被说透,尘世已被勘破。
整体言之,这首诗就像是一场火力爆棚的盛大烟花,绚丽辉煌、极骤震撼,前后高度呼应,笔力完美聚焦,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苍白的宣导,所有的只是一曲热血沸腾的高歌:
山河如此壮美,吾辈岂能蹉跎?努力吧,年轻人!
在修辞上,上阙一“依”、一“入”,动静相宜;下阙一“穷”、一“上”,死去活来!无论是平仄相倚,还是奇偶相对,格律上已经无懈可击,是一篇教科书式的修辞范本。
立意上已是空前绝后,修辞上又能雪爪鸿泥,诗已至此,《登鹳雀楼》可谓无憾也。
前面说过,鹳雀楼虽然腆列四大名楼之一,却是一无名山二无丽水,完全是楼以文贵。在诗人未曾登临前,它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建筑,最多也只是证明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吧。可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里,盛唐走来的王之涣因缘际会,登上了这座楼,眼见红日西沉、大河奔涌,下阻险峰,上罩苍穹,这份深沉得甚至有点局促的画风,放在其他时代只能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可这是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盛唐啊,于是,一种扶摇直上的天纵豪情破空而至,伟大的《登鹳雀楼》应运而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纵观全诗,气势太大、立意太高,对偶太工、修辞太精,短短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却无一句不是广为流传的名言,即使穿越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也不失为时代最强音,继续它永不褪色的历史荣光,以至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张口背诵,堪称人人皆知的国民诗句、民族文化的珍贵孑遗。
于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看到这首诗的踪影:在名篇大作里可以用它归纳主题,在咿呀学语时可以请它教育启蒙,在语言贫乏时可以搬它丰富语汇,在随波逐流时更可以读它认清人生的真正意义。
就这样,这个天才诗人登上了一座楼,顺带着也登上了唐诗的巅峰、中华文化的巅峰。
这就是唐诗的魅力吧。
————摘自财深道长《古诗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