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超、金氏古筝与《渔舟唱晚》
出黑屏字幕: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情景:李克超在宛园雪景中弹奏《渔舟唱晚》
(解说)1984年《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开始采用电子琴演奏的同名曲《渔舟唱晚》。三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了十四亿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也成为了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在当时,《渔舟唱晚》作为古筝第一名曲家喻户晓,传播至海内外,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镇金西村的金灼南先生之手 。
(同期声)临清博物馆:赵文喆
介绍《渔舟唱晚》
(解说)山东省临清市东北的金郝庄镇,几百年来孕育出无数的书法家和古筝家。古筝演奏传统由来已久,现据艺人年谱追溯,这一带的古筝即以声纯韵正而闻名,世称“金派”,距今至少有二百年的流传历史。清末,为鼎盛之时,“全村有掐筝者10余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声誉最隆。他以其文雅、洒脱、朴实、细腻的风格在筝坛独树一帜。凡闻其演奏者,无不为那深邃幽旷的音韵、细腻迷人的情趣所陶醉。
(解说) 金派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声纯韵正,运指方面“肉甲并用”,效果则“重而不噪,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在点、按、吟、揉方面均具独到,因为他的演奏为掐筝,所以弹奏音效有颗粒状、金石豪放音,为同行所青睐。
(同期)李克超给吴辉讲解金氏古筝指法。
(解说)作为古筝五大流派之一的山东古筝,分为菏泽流派和金氏古筝流派。其中,金氏古筝距今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流传历史,金灼南集当时名家之所长,最终成为金氏古筝的代表人物。金灼南所使用的古筝不同于现代古筝,为13弦,琴状前宽后窄。同时,金家藏筝谱《筝谱集成》,该谱系民间公尺谱抄本,成集于清同治十二年,有《双板》和《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等二十余首作品。 1912年,金灼南有感于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新气象,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金灼南将流传家乡的《双板》《三环套木》《流水激石》三首筝曲创编成一首乐曲,取名《渔舟唱晚》 被公认为海内外名曲。
(同期)吴辉宛园采访:《渔舟唱晚》分为三部分,三部分都分别写的内容,充分证据证明是来源于临清,是临清人民的骄傲,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的来源,是在娄树华改编的基础上,上海的浦希章进行了改编,被称为十四亿国人最熟悉的民族音乐。
(解说)李克超10岁随伯父李世箴和亲戚许泽生学习弹奏古筝,李克超直言与古筝的缘分其实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当时是因为自己太调皮,父母需要有个人能帮忙照看他。而当时这位照看他的伯父就是临清金郝庄镇新南村村民李世箴,是金郝庄镇金西村古筝名家金灼南的学生,而许泽生就是金灼南的侄子。 但古筝弹奏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足以让李克超养家糊口,他卖过纯净水,做过各种营生,但即使这样,他也始终不忘推广金氏古筝,在那些年里,临清人常看到一个类似农民的小伙子站在大众公园的门口弹奏古筝。
(同期)老乡:刘旭东
(同期) 李克超:伯父弹古筝,自己跟他学开始整理,小时候就听到很多关于金灼南先生弹古筝的事,就发心整理。古筝有学院派的,流行歌,很简单的,最难的就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比较绕,像进了胡同不知道从哪儿出去。有格局,有起伏,易学难精,和现在音乐的区别,到隔空对话。
(解说)1994年,李克超前往东营,师从现任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授李庆丰,学艺四年,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2年之后,李克超在临清、夏津、清河等地开始开展古筝教学工作。2005年,他拜访古筝艺术专修院院长赵曼琴,2008年与金灼南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徒弟王刚强进行学术交流,巩固了他在古筝界的学术地位。 他在临清创办了鲁西古筝研究会,为鲁西地区的古筝爱好者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发扬临清的古筝艺术。 临清金氏古筝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李克超兴奋不已,他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在了传承传统技艺的路上。
(情景)李克超教授学生练筝。
(解说)他的大儿子李庆堂也已经成为了一名民族音乐专业的艺术学校的学生。
(情景)李克超儿子弹奏情景
(同期声)大儿子李庆堂
(解说)与其他很多乐器和流派不同,金氏古筝尤其推崇中国传统音乐的怡情养性。相对应的是,其演奏节奏稳健,重而不燥,轻而不浮,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但由于金氏古筝作为一项古代的古筝艺术, 它的弹奏节奏慢,观赏性差,很多人对它根本提不起兴趣,李克超在推广的路上还有很多艰难,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
(同期声)临清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柴鑫:
(李克超古筝曲结束) (可用《渔舟唱晚》做纪录片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