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嚼菜根是个苦差,咬着硬吃的苦,还会塞牙缝。我们试一下与时俱进,打粉制胶囊、菜根涮火锅、泡酒、或许别有一番风味。
前集 十四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本义:做人不需要干什么伟大的事业,只要能摆脱世俗之心便成为名人;做学问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只要不受外物的诱惑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名流,圣境,是理想境界!用于仰望大过用于实现。
最高者该是手握权力,能对公共事务做主。在俗情和物累杂绕的高寒之处,亦能有选择的自由。哪怕世界是这个样子,也能积极面对,选择善良和公平。是谓能掌握俗情物累者。
其次求真、求知者。“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不畏世俗而躬身入局”,能求同存异,要承认事实又敢于质疑一切观点;天天向上而又不盲目自信,系统思维而又不盲从。知道何时说“YES”,何时说“NO”!他们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而又能正常行事。是谓入得俗情物累者。
再次自主者。谦虚谨慎,知道自己摆脱不了俗情物累,但愿意去了解这个“俗情物累”是怎么一回事。知精进,有高级的追求,愿意学习避免或是绕开俗情物累之诱惑。是谓避得俗情物累者。
绝大部分人,能达第三层次的境界:避得俗情物累,便已是名流圣境。
我们生于俗情,长于物累,根就在此,掩耳盗铃式地谈摆脱俗情物累,太假。可以谈出淤泥而不染,但别忘了荷花长于淤泥而生于淤泥。荷花再洁净,根也须插于泥土之中,泥土是其生长养分。
人总得要吃要喝生存,进而才能追求精神的高度。摆脱俗情物累是高级的追求,但要先能在泥土中活下来。
要生存就得竞争,就得分散精力忙于世俗。学习,工作,养家糊口,进而追求更高的生活,更优的生存条件。更高级追求是学习、工作、养家糊口之余,不要因追求高目标,更高物欲而迷失了方向。追求好的,高级的境界没错,但能要保持自由,对自己的人生自主。
可以上半个学期,不用上了吗?工作不想干就不干?家里妻儿老小可以随时丢下不管,去出家当和尚?
这些自由自主能做到吗?不能!就是能也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把荷花连根拔置于清水不可活!出淤泥而不染是插根于泥土而另辟一片自由天地。
学习为好大学、好工作,赚更多的钱;看书为多学知识能顺利工作,跑步为有健康体魄,便于工作、照顾家人。这些行为,总有个目的—这个事有什么用?总不禁要为所行之事找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俗情物累"。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意义”之事,如坐下来慢品几口酒、看场泡沫剧、刷刷抖音,做这些事时,就是只是为了“做这些事”,就此便能使人愉悦,单纯就是喜欢。
做人或为学,摆脱俗情物累不是放下现有之事所问之学,要是现行之事,现问之学的"意义"割了之后无伤大雅。在此并非鼓励追求喝几口酒、看场泡沫剧、刷抖音。这个太低俗。我们可以追求高级的“无意义”之事。
跑步是为了锻炼身体,这个锻炼身体就是”意义"。另一些人单纯喜欢跑步,享受跑步的乐趣,单纯喜欢跑步的行为本身,跑步便成了没有俗情物累的“无意义”行为。追求的应该是这种自由随意单纯之事 。
常说工作和爱好合为一体,为最佳状态。有人喜欢跑步,跑着跑着,就成了冠军。有人喜欢写作,不为名利,只为享受写作时的表达通畅快感,写着写着就出了名著。就是摆脱了俗情物累而达名流圣境之境界。
但名流圣境之境界不好达到,甚至反人性。
在此跑步到冠军不是人为的因果关系,冠军对于跑步只是偶然意外之喜;喜欢写作是因,也是果。发表名著成大作家不是他的追求,却成就了意外之喜。如果为冠军、出名著的目的,跑步、写作又成了俗情物累。
摆脱世俗物欲的困扰,追求心理的自我平衡,实现随意自由的状态。自由需要轻盈,这种轻盈最终不是关乎身体而是来自内心,是清除各种心中负担和杂物之后出现的清澈状态。是所行之事,所问之学的本身就是其目的,再没其它的要求想法,也不求有任何回报。所问之学不求为生存提供养分,不求有利益回报。只是追求学习本身的心灵自由享受。
做事或学习,一为利己、二为人,三为娱己。只有第三个我们才能自主。
一个医生,喜欢书法,工作之余,勤学苦练,只因喜欢,不为赚钱不为名利;一个饭店服务员,下班了,喜欢钻研历史,学习哲学;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回家晚上就喜欢看星星,研究天文知识;—这些都是摆脱世俗物累之“为学”。当然大部分此类的为学不会像刘慈欣在电厂工作时写出了三体,更甚像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之余发表了相对论这么高的成就。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所得之成就非他们的本职工作,无俗情物累,心中无负担和杂尘,更容易创造高成就。高成就不是其追求之结果,但是他们应得之成果。
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的压力并不轻松,常自问看些闲书行闲事有用?为什么不看看科研,写论文、报告,研究工作技艺?为什么把时间花不具有成长性的书上面?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屠龙之术?不太可能碰到一条恶龙呀?我相信二八定律,在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社会,用20%的精力所获得的80%技能,是无法和那些专业人士对比的,难以提高生活质量。竞争来的时候,会暗暗后悔,是否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上?
但又矛盾,不愿意成为那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件事上,从而一览众山小。既然用20%的精力就可以获得80%的收获,为什么我一定要去爬那一座山,为什么我不能多爬几座山看看不同的风景呢?
答案就是摆脱俗情物累之“为学”,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是围绕着学习而展开的,学习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一旦将学习当成目的,就会减少质疑,减轻焦虑和烦恼。
开始也许是为了更好大学更好工作更好物质条件;
进而是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为了与世界大脑同步,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
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过程,收获的不仅是新知和智慧,更是乐趣,过程中的乐趣。享受每天学习的智趣,真切地感受在充满新知和逻辑思辨当中,体会心灵的自由,学习的美好! —不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