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西北农村的。说实话,如今的西北也不是都有电视里那么穷,至少在我的认知里,我们家那个小山村还是“富裕”的,最起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都不知道雾霾是什么东西。
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独栋楼,二层的那种。见过城市里的房子,面积小,装修较好。怎么说呢?就我看来,我们那个小山村的房子比城里的更宽敞,生活绝对不比城市的差,没有城里人那么抠抠搜搜。
在农村里,每家每户都是有地的,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权,盖房子、种地,自己决定就好。我爸妈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前半辈子种地,现在去大城市打工。一年在家的时间也有几个月,现在不用种庄稼,种点菜、养养花;出门都是祖祖辈辈的老邻居,串门儿、拉家常,生活的也很是惬意,不像城里人只要一回家就反锁自家的门。讲实在的,不管是非典,还是禽流感,或是其他有农药残留的蔬果,我都是没啥实际概念的。毕竟这些东西不会切实地出现在农村人的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是在网上了解这些东西。
春天的时候,去山里找野菜吃;夏天的时候,去村里的小广场,坐在瓷砖铺的长凳上里乘凉,看着小孩嬉戏;秋天的时候共同分享秋收的喜悦,好像回到了吃大锅饭的时代;冬天是最悠闲的时候,最喜欢一群人围着火炉吃火锅了。
毕业快两年了,最想念的莫过于记忆中和发小下河抓鱼、爬树抓知了、打水漂(站在河边扔石头擦过水面,看漂的水花)那时候,人真是幸福的,也许是因为还是孩子,所以格外简单,容易幸福。
在我还没成年的时候,我还没走出过那个县城,我感觉生活一直都是美好的。生活宽裕,压力较小,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只要学好功课就足够了。
是从什么时候觉得生活有了烦恼呢?大概是因为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
同样是90后的孩子,原来她们的头发可以是彩色,双眼皮可以是人工的。原来游乐园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
在外的每一天,都能认识到新的事物。并不是说“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的圆”,并不是觉得“城市的生活就一定比农村幸福”,只是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了,眼界实在太小了。
“选择农村”和“没有选择”是两回事。
会羡慕城里的同学多才多艺,会羡慕城市的小孩无所畏惧,会羡慕有辅导班的童年,会羡慕有游乐园的记忆。说来其实会很不好意思:麦丹劳到现在我也没去吃过,哈根达斯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味道。
并不是说那些得不到和没尝试过东西就有多么完美和必要,只是那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会让人有些心酸。
不吃麦丹劳并不会有哪里不妥,只是觉得有点心酸的是:现在的我,成年的我,出来好几年的我,每一次去一个地方,都还会有一丝胆怯。
农村缺的不是钱,缺的是见识和勇气。
世界都没见过,哪来的勇气,更多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无措。其实,直到现在,我胆怯的又何尝只有陌生的环境?
除非永远不走出来,否则总有一个阶段是尴尬的,是手足无措的,是窘迫的,是心虚的。
缺的是钱吗?即使你现在的腰包鼓鼓的,但是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高级酒店吃饭,还是会不自觉的低下头。
没有眼界,没有见识,自信难道真的会自己从天而降吗?为什么一个人年龄越大,越能泰然处之,镇定自若呢?因为年龄大了,相应的见识和经历就多了,于他而言,已知的事物比较多,而未知的那一小部分不足以让其害怕和心虚。
有种说法其实很对:个人有能力的人应该去大城市,家庭有背景的人应该留在小地方。
说我爱慕虚荣也好,说我心比天高也罢,在外见过礼貌客气的服务员以后,就不怎么愿意回去面对没有质量的服务。同样是餐馆,同样的是花钱消费,大城市讲究的是“微笑服务”和“顾客至上”,而县城里的私人饭馆更地是“你的消费额决定了老板对你的态度”,“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人家给你的表情”。
在小地方,发展是只靠“背景”的“关系”的!也许话有点极端,但是我真的是想突出这种事实和无奈。在有些小地方,有钱就有权,有权就是一方“土地爷”,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总有制度不及之处。而在那些制度不及之处,有背景的人便是一个隐形的“小皇帝”。
古话说“父母在,不远行”,但是我不想靠读书那么多年得来的教养和心胸,被磨掉了。不值得!
我很感谢家人对我教育的支持,很感谢家人尽他们的所能给了我最好的生活。在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背景下,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最多的爱。从农村走到城市,一个人在外挣扎这一年,深觉得生活是无尽酸楚的,虽然有些日子真的会很难,但仍旧感谢家人给的一切。相对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背景,我认为我家人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努力一点,给年老的父母一个选择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更是给下一代一个机会。在将来,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见到同龄人的时候,不会艳羡,不会自卑,也不会底气不足。
其实,很有可能,最后我还是没有能力留在大城市,要回到我的家乡。但是“没见过麦当劳”和“不愿意吃麦当劳”终究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