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埃博拉病毒故事的记录,作者是位新闻媒体人。
国外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新闻媒体界的角色所创造,这个并不符合我们的常识。
因为国内媒体界很少能够出书,多数为政府写稿或者报道花边新闻为主,偶尔也会有针砭时事的杂谈感想,谈不上什么深度和见解那种,毕竟这片国土不适合特立独行的人。
当年柴静的《看见》成为热销书,除了本人的人格魅力加成外,第一视角的亲身见识和普通吃瓜群众对于那片神秘世界的好奇,再加上文笔委婉亲和,通俗易懂。
这些都是在国内容易登上榜首的重要原因,但这些却很少成为国外新闻媒体界热销书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本书有了以上的因素,那普利策奖跟它必然无缘。不过普利策奖显然也愿意和诺奖有着明显的区别,相较诺奖的曲高和寡、生涩难懂,硬生生的将文学性和雅俗共赏一刀两断。
而普利策奖中不少优秀的作品读的却会让人欲罢不能,比如《邻人之妻》中对花花公子创始人海夫纳的妖艳诙谐人生研究,以及其他各类性疆界上作者深入题材十载,最后体验男人所幻想的大保健。
这些将极为隐私的谈资以新闻媒体人的真实性保证公布于众,难怪激起社会风气的广泛辩论。
关于这些,我们是无法享受支持或者反对的权利。因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而一些语句极易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被人加以引用,并建立起他所需要的关联性,当然这样的话题往往最终以道德性的审判而结束。
目前媒介以网络为主,从论坛街区和新闻APP,到抖音和微信群聊,多数呈现一边倒的道德压制趋势,期间偶尔出现些不和谐极为脑残的异样论调。有时,我怀疑自己的看似有理有据的言论,在人民汪洋大海中也是呈现这样的脑残效果。
而抖音之流的快消费享受APP,也在鼓励着这样惹人喜爱,激发情绪,生是非嗔怒之心的异样别致。相较先前单纯的逛论坛,与人文字厮杀,图形化的故事更容易灌输和引导人们的道德倾向。
我想,这些都不会是一位新闻媒体人想看到的场景。
但如今,传统正经的媒体也在向打败他们的套路、题材学习,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有用的事,至少有价值事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血疫》的作者普雷斯顿,用记者的身份写了本富有科学题材的新闻稿系列。从多方位角度展现曾经发生过在非洲关于死亡的事情,还原了埃博拉病毒从被发现到大面积传播,激起民众关注和恐慌,以及各方群体面对病毒时的作为。
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引起世人的注意,正当公众质疑它是否具在传染性的时候,第一批收治病人医院出现医生护士被传染,住院监护的情形。
更有被后知后觉的广大不知真相的“吃瓜群众”封为吹哨人的李XX也于某天某时离世,虽然官方否认,但依旧没能挽救他随后被宣布正式死亡消息的到来。
不能不否认的是,人们的情绪和感知能力相当的具有自私精神。一个人身处险境时的想法和置身世外的评判,基本上可以算做两个人。
如今的我,好像已经快要忘掉了武汉封城时的场景,也不记得自己在家被隔离14天,和一只猫相守的日子,一周下楼一次采购必要生活物资,遇见的人也全是口罩下的阴凉和不安。那时人们交际以网上聊天为主,看着丁香医生上的新冠人数逐渐增长,和对生活的调侃。
不知道再过段时间,回顾过去又会怎样。正如当时只在传说中存在的非洲埃博拉,已经不值得引起大脑的注意和惊觉。
人们对于过去,常常会说逝者已矣,生者还需要坚强。可我们真的太善于忘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