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拆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中的一个部分——我们都需要恨。看起来这很滑稽,可是当我们拆解完,都会被作者的心理学精神所折服。
R:
总有人对我说,不要生气,不要自私,不要小心眼,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不要,不要。我越来越觉得我一定是个坏人,因为我有些时候会小心眼,有些时候会无缘无故生气,还有些时候就是忍不住要吃零食。我觉得,将来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我必须彻底改掉这些“缺点”。于是我就开始努力。努力的结果是,我逐渐淡忘了这些“缺点”的存在。淡忘的结果是,它们成了我内心中的阴影。淡忘了这些“缺点”的存在。淡忘的结果是,它们成了我内心中的阴影。
我花了太多的精力来掩饰自己的缺点,所以对于那些不小心把缺点暴露出来的人,我总是十分鄙夷。我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在那时的我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好人,所有人都是坏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糟糕的地方。我觉得我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上天的不公,因为我生在了错误的家庭,遇见了错误的朋友,生活在错误的地方,去了错误的学校念书。总之,我的痛苦都是由我自己无法把握的因素造成的。“如果我生在富贵人家,住在欧洲,去寄宿学校上学,如果我有很多钱,愿意买什么衣服都可以,那我就永远不会遇到任何麻烦。”我常常这么想。
我掉进了“如果”的陷阱——“如果这样”,“如果那样”,我就可以怎样怎样。这当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什么样的幻想都有破灭的一天,到头来我才发现,我只不过是……是我自己而已——自私、难看、暴躁、尖酸,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完美。我花了十七年时间,才终于认清了真实的自己。而要接受这个真实的自己就更困难了,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努力。
I: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不断用发展的眼睛接触外部世界,试图探寻周围的时候,孩子们对一切都是从无知无觉变成有知有觉,而这些认知的种植,最开始便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的。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中,最常说的一个字便是“不”,这个字是一个否定用语,带有强迫与控制的语气,是限制命令与高高在上的下定义。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以一个成年人的心理经验与认知标准,去约束孩子,对孩子的好奇与探索脱口而出“不”。
情境1、孩子学习吃饭弄脏了衣服,妈妈说不许弄脏衣服,孩子便不敢放开手脚吃饭,学习吃饭这项本领,便遭遇了障碍。
情境2。父母在讨论一个问题,孩子好奇会插嘴去问一下,父母常说,大人的事情,小孩不许插嘴。在孩子成年后,很多关系里很多多人环境中,便不愿参与和表达自己,因为孩子总是会在内心当中温习那个父母不让插嘴的场景。
情境3、父母常常跟孩子说,不许哭。孩子从小被灌输了一个概念,有情绪是不应该,哭泣是不被允许。孩子在成长中,便慢慢压抑各种情绪,不敢轻易哭泣,孩子会活的越来越沉重。......
以上例子继续发展,不敢尝试自己学习吃饭的孩子,在日后学习一些新的本领的时候,会心存顾虑,各种拖延。不被允许参加父母问题的讨论,孩子在日后面对权威关系或者亲密关系的时候,参与度不高,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被允许有情绪的孩子们,后天努力伪装和强化自己的强大与无所不能,一直不敢接纳自己的弱小与无力感。
90%的父母轻易对孩子说出了“不”,孩子们在无意识中压抑了自己的心灵。当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孩子们会将父母对自己曾经说过的那些“不”字,如数归还给自己的父母。因为青春期的生理性征的出现,会让孩子们一夜之间,虚幻的认为自己长大了,这种虚幻的角色会让孩子有种虚假的勇敢与父母对抗,所以父母再用“不许怎样怎样”,青春期的孩子便会以相反的方式来报复。
这种青春期叛逆得到父母变本加厉的压抑之后,孩子心灵阴影的部分会更加严重。孩子们也会有如果这样,如果那样,我就怎样怎样的想法。
比如孩子会想如果我不上学了不花父母的钱了,我就不用受到他们的压制了,我就自由了。(青春期孩子会逃学的心理原因,逃学的原因,只是想要爱与理解,想要疏于自己的自由).......
A1:
案例
我在教育的孩子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次与孩子之间的握手言和,让我不敢轻易对我4岁的女儿说“不”,反而经常向女儿妥协。
在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吃饭一直各种拖延,虽然自己会吃饭,也能不撒饭菜,可女儿总是在饭桌前,嬉皮笑脸,全家人都吃完了,她便会央求我喂喂她。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为这事,说孩子不听话了,不乖了,不当好宝宝了。越是这样,孩子对于吃饭更是抗拒,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允许孩子不好好吃饭,尊重她自己的需求。我对孩子说,如果吃不下可以不吃,把饭自己倒掉就行。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反驳道,妈妈不要倒掉饭饭,我肚子饿要吃饭。还有一次,我对孩子说,今天的饭只是做了两份,没有做她的一份,因为最近她总是吃的太少,所以以后爸爸妈妈吃饭不会勉强她。孩子听了,立刻哭了,撅着小嘴说,我也要有一份饭,我会好好吃的。
案例总结
当充分允许孩子按照她自己的意思来,孩子反而会体会大人的用心,会改变自己的任性,爱孩子是尊重孩子,并恰当的引导。
A2:
作为父母,我们想打破压抑孩子阴影的魔咒,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开放的心态,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有想法,允许孩子犯错误。
1、与孩子深度沟通,探索任性或者犯错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2、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用同理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
3、不把自己的心理经验和认知强加给孩子。
我将跟所有的父母一样,努力改善自己,成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