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进书籍,就如走进智慧的海洋,每每认真读上一会,每每沉浸书籍的世界中,一种愉悦感溢满心头,何止一个“充实”能形容我此刻的感受?那有点是忘我陶醉的状态。
李镇西老师从1982年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开始,几十年来,他从来没间断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李镇西老师这样说:“虽然这小伙子现在已经满脸沧桑,可只要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就感到他亲切的目光注视着我——已经注视了近40年了。”
初秋清冷的屋子里,读着这样温暖的语言,循着李镇西老师的指点,我又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每翻开一条建议,都有我曾勾画、圈点和批注的痕迹。可是,我感觉自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这个名字,仅限于他理论的皮毛的了解,诸如“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教育名言等,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知之甚少。
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后进生的转化、教师素养、劳动教育、师生关系、教学论等,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现场,进而思考自己的教育,改进自己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教育,是尽量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灵深处的“爱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感、自我尊重感、上进心。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对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非常敏感的时候,他才能做到进行自我教育。如果一个人对粗暴习以为常,只对‘强有力’的语言、喊叫和强制才有所反应,那就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
反复读着这段文字,反复思考,我依然读得不是很懂。但是,我捕捉到的是: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这种因素不是粗暴、强制、不是强有力的语言、不是喊叫,更不是惩罚。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是有深意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人训斥、责骂、惩罚越多,他对好言好语就越是听不进去,而他那种被托尔斯泰称之为好好思考的能力就越是难以得到发展。我坚信,绝对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多年实践的总结来证明了,良心才是自我教育的主要推动力。
反观自己的教育,有一种隐隐之痛溢于心间。还记得,曾经那些孩子中,有五六个“令人生厌的孩子”,令人生厌的原因是,他们的字写得不好看、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太好。他们留给我的一直都是这样的印象,对待他们时,虽然没有惩罚,没有责骂,但是训斥却是常有的事。今天读到这里,回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深深感悟,不懂的理论,欠缺的教育方法,导致了自己教育实践与教育行为的肤浅之举。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心灵本身就蕴含了许多美好闪亮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读到这里,我想到了“罗森塔尔效应”,想到了“正面管教”,我也想到了“非暴力沟通”,我还想到了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更有自己的自尊,他们不是一个“螺丝钉”,更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活生生的人”。既如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来做教育,一定要照顾孩子的情绪,照顾孩子的感受,更要照顾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据我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以及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照顾到孩子的喜怒哀乐来做教育,收效看似慢,但实则做到了“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内心觉醒,良心保持清醒,逐步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克制,或许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始终牢记: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