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句话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的依据?
2 这句话有什么效果有没有用?
3这句话是出自善意,还是只为了显示我的独特见解?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
大半是因为大脑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用自己最为熟悉,最不用动脑子的方式回应着眼前的人和事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亲近的人常常最不客气的原因。
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当你用冷漠的语言伤害到周围的人时,他们的负面情绪就在这个空间里游荡,最终回报到你身上,就是所谓的报应。
改变说话
改变需要动力,也需要智慧,不学习不改变的人,注定要不断的伤害和被伤害,需要足够的慈悲态度才能做这件事,就像我们看到别人不读书,会替他们忧心一样。
所以这本书来搭救大家,不然有一天你会被人工智能调控。
推荐者:
李笑来
曾经我也不会说话,不知道去哪里学,后来知道这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这本书很关键。
以前从骨子里过分低估了与身边人沟通的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于是从未像练习写作那样刻意过,于是跟白痴一样。
千万不要自己以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是好事儿,其实是没有经过大脑。
好好说话,这本书是道,比术更重要。
所以得体的与人沟通,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还要练到老。
马东
中国社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少说话,敏于思,而纳于言,因为祸从口出,省得惹事儿
现在年轻父母要求孩子们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今后行走江湖的重要生存技能,也代表了世道人心和文化结构的改变。
好好说话的本质是好好的思考,对说话和场景拨丝抽茧作为强项。
货真价实的思考和脑洞。
买东西,买的是工具,也是结果,上一个MBA,买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那个洞。
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来考核,是很尴尬的。
以说话为切入点,可以给自己的人生开启一个辽阔的新世界。
高度竞争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学习和环境,要求我们掌握更加智慧。
强调科学性与可操性的好好说话之道
本书上有四个关键词
1 错误
我们要想学习,好好说话,首先把那些错误的场景要认识到,认识之后,才能够找到这些隐而未现的误区
2 场景
练套路是为了加强肌肉的记忆,所有的应用都要在场景中使用,传统的口才教育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断层,所以第一要围绕着场景来讲原则,这是道,第二个把场景中提炼的原则落实到新场景,这就是术,可以学习,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3 分析
话语权力关系的可视化分析,也就是语际关系图
4 通融
有侧重点,有全局观才是通融的学习方式,包括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五维话术体系
说话不好听,面对可能是三种人:
1 看到之后笑而不言,但知道这人不靠谱,以后重要的事情不交给你。
2 心小的人不跟你计较,但是会给你一个拒绝。
3 给你穿小鞋,一边装大度,让你死都不明白。
故意不好好说话的人毕竟是少数,生活中我们发现别人不好好说话,那是因为没有锻炼过,也许人本身不坏。
说话本身复杂,好好说话的能力不是一项天赋技能。
天性善良,容易木讷;
天性聪明,容易尖锐;
天性大大咧咧,容易伤人而不自知;
天性细腻柔和,容易絮叨惹人烦。
下面是好好说话的总结
第一章节:五维话术
好好说话经常被当成像好好先生那样说话,用来挫伤年轻人锐气,这是误解的!
很多人以为说话不过就是恭顺礼让,与人为善,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传统论调,似乎只要足够宽厚仁慈,就能好好说话。
底气来自实力。
淡定的不说话的底气来自:
如果说,就一定要好好说的实力,正所谓静水流深才能胸有惊雷,面若平湖,并不是有一肚子草,然后脸上带着温暖的笑,你就能立地成佛。
大人物都是先有说话实力,然后再有从容淡定的风度,这样才可以自信。
不管是刚毅木讷,还是巧言令色,这是说话方式,关键看我们场景用的对不对。
对领导讲话一定要刚毅木讷,有一说一,点到为止。
对同学说话,要善于铺陈,自由发挥,不然达不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说话是一个复杂严密的技术活
不会好好说话,归根到底是拎不清状况
其背后是一系列的权力形式,也可以说每句话都是权力的游戏,以权力为线索,明白话语里面的权力关系,才算是拎得清。
说话是权力游戏,但却不只是争取权利的游戏,好的语言可以赋予权力,也可以让对方从中获得力量,产生信任,受到鼓励。这个游戏不陈腐,反而是理解新时代媒介氛围的关键。
影响他人的观念是语言的终极目的。
典型的错误:
演讲时,开始就急着煽情或下结论。
沟通时,强行推进自己的结论。
说服时,以为只要辩倒对方,就可以理服人。
谈判时,以为只要真诚沟通,一定能携手共赢。
辩论时,以为只要压倒对手,就是自己胜利。
任何场景,需要聆听观察,收集足够信息来判断权利归属和场景。
在一个场景里,需要观察分析几个维度来调整说话的策略。
需要观察的是权力,态度,成本,方向和对象 五个维度。
权力,就是你需要影响的人,自身影响力越大,则权力越大,
态度,是对方对我们初始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抑或是中立,
成本,我们为影响此人的观点,需要付出的综合成本,
方向,彼此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还是双向,
对象,我们面对的受众是多少
靠近并关注我们的人往往是坚定的支持者
演讲建立轻松气氛,放松紧绷情绪,要先和自己的支持者建立语言和情绪上的连接。
很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开始讲话前,先会与台下比较靠近的人握手,或者公开与场内的熟人互动,这就是这个道理。
演讲必须留下值得思考和称颂的观念,演说才能流传。
要靠你将中立者转化为支持者,或者将那些不坚定的反对者转化为支持者才能实现。
主动靠近我们,甚至要打断我们或者提出刁钻问题的人,都是活跃的反对者,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应对挑战来强化支持者的关注,转化部分中立听众加入支持者的行列。
高明的说话者之所以能掌控节奏,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份内化于心的局势图
为什么众生喧哗,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多年来我们只学会了挫折、无力,不自信,,泯然众人,话不投机,然后挤出一丝苦笑:哎,我这人太不会说话了。
也有人表现出滔滔不绝,段子满天飞,学会反唇相讥,谁也不敢惹。
蒙得人晕头转向,学会看人下菜碟儿,扮猪吃老虎这也不是会说话。
那么达到这层境界,难道没有疑惑,这真的是好好说话吗?
继续看奇葩说、看ted的演讲,大师的公开课、MBA的谈判教程,你会发现另外一个目眩神秘的新世界。
没有哪个成功的演讲纯粹只是表演煽动。
没有哪个成功的谈判纯粹只是勾心斗角。
没有哪个成功的辩论纯粹只是为了针锋相对。
你看到的分门别类的范例,无一不是综合各种话术能力的结果。
温和的沟通可能藏着策略而娓娓的说服,
可能需要演讲的华彩和沟通的诀窍,
没有哪个拳王只会一路拳法,
也没有哪个大师兄只懂得一招话术,
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单项的话术经典都全息的闪现着不同话术能力的光芒
所以需要换个思路,全息的沟通
我们的目标就是具备强化五项话术能力,各项话术能力都能与其他项目配合使用,知道具体场景中如何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1沟通偏重于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察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这是一个人维持人际关系,避免无谓摩擦并创造良好氛围的基本能力。
沟通的要义是平等,双方处在同一个平面上才能打开心结,这就需要让权利流动起来,消解既定的权力格局。
2说服的权力在对方舒服,不是说教,不是洗脑,也不是靠机械的强化暴力灌输,而是以劝导的方式让对方自行生长出我们需要的论点,所以不只适用于外界,也可用于很多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说服技巧的一种延伸。
3谈判权利在双方,谈判目的不只是为了比拼筹码,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博弈建立双方信任,汇集双方思考,进一步创造彼此筹码,避免零和博弈。
4演讲偏重于表现,目的是自在得体,有逻辑的向听众进行陈述,是建立自我身份,传递个人特色的基本素养,具有激励、告知、礼仪、娱乐等多种功能,但不变的特质是向中立的听众系统的不受干扰的进行陈述。
克服怯场已经很困难,让听众全程不走神,还要引导他们走向我们预测的方向,更是一种考验,这里其实就是沟通表达。
所以说演讲练习最容易上手却是很难精通,他要求的是表现力,稍加指导,并且认真实践,就能克服常见硬伤,成为一个合格的演讲者,但是如果简而言之,言而动人,不需要任何的视觉辅助,就能传递切肤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情绪,是需要极高的境界的!
需要综合顶级的个人魅力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才能达到。
5辩论的权利在他方
好的辩论并非源于好斗的低劣本能,而是基于高等教育所倡导的低碳性思维的方式。
辩论的目的不只是消解防身,更重要的是积极的提升决策的效率和品质,辩论是一套讨论问题的方法论,懂辩论的人一起讨论问题,不容易陷入无谓的纠缠,能够显著提高效率。
我们话术修炼全过程,首先要敢讲,其次要沟通,在沟通的时候传一点私货,暗中植入观点,让对方自行产出自己的立场。
谈判,最容易使谈判陷入僵局的就是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认知,所以我们要引入第三方来化解,就是辩论的本质。
说到底,从演讲到沟通,从沟通到说服,从说服到谈判,从谈判到辩论,最后又回到演讲,这里边相互转化,其实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正是说明话术的相通性以及好好说话的全息性。
沟通本身并不足以解决大部分的说话问题,所以这些能力只是基础,要与其他能力综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实用的价值
所以只有达到五位圆融的状态,才能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成为一个好好说话的人
第二章,沟通 将双方置于同一平面
沟通,不是一般人眼中的说话技巧,是帮助打破自身局限,交流中实现自我,进一步帮助他人自我实现的技能。
预备性沟通:
在开展实际对话之前有准备工作要做,也是从浅水区往深水区迈进的过程中,建立共识,扩充对话时间,调整预设认知,释放可能的善意。
很多时候我们沟通时要求快,但是沟通这件事是双向的,单方有意,对方无力,那么这种价值就不大。
像琼瑶剧里,如果男主角满头大汗的解释,女主角我不听我不听,那么这种沟通是无价值的。
所以我们要选择一种策略:不要忙着去埋头想自己想讲什么,而是先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别人愿意花时间去更多的听。
如果在即兴的一分钟之内,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表现自己呢?
面试考察的是能力不足时,我们要创造条件来体现自身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展现魅力,而是要更多的争取时间。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
用一分钟的时间展示魅力挺难,尤其对我来说,工作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魅力的人,存在感不强,但不知为什么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会说跟我相处起来很舒服,一起做事的时候能够觉得特别安心,这也是一种奇怪的魅力,所以可能会超时,但是不知道我可以讲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吗?
里边提到:
第一个是给面试官制造意外,
第二个引发面试官的好奇,
第三个是回应主题。
这个例子就是在制造意外,将原本紧迫的沟通机会,争取扩大,让对方不由自主的想听下去!
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要一根筋的,按照原本的思路讲下去,也不要把话说得跟连珠炮似的完成,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时间,让对方来听。
这种策略里面要根据情况来定,只能用于对方不给你时间,而非情势不给你时间的情况。
如果对方给了你时间,你一定要有能力,把这个时间用好,否则只是引起关注,最后成为笑谈。
传递坏消息
医生要传递噩耗,老师要传达不良品行,人力主管需要向被裁掉的员工传达离职通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处理策略?
最常见的误区
1 表现得感同身受,反而让自己受牵连,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2 经常会混淆善意和愧疚,两种情绪,很多人开口就说,对不起,换来对方的不是心平气和,可能反而是一句把你搁进去的话。
人们的阴暗心理是遇到坏事总想找个人负责,谁离得近,谁就越危险,这是大家共有的人性阴暗的一面。
3 富有行动力的人传递坏消息时,为了安抚对方,会主动出言安慰,甚至出谋划策,试图帮助解决问题,忽略了这样做其实很容易有失分寸,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如果你说这个事情没什么大事儿,让他想开点儿,这就属于一种无效安慰,因为在对方来看这是天大的事儿,轻描淡写小事化了,对方肯定不乐意。
是当主动安慰时,就要将自己不承担责任者变成了承担责任的,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费力不讨好。
所以专业去安慰别人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注意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尽量在专业的环境里交流。
把制服穿得整齐,没有制服的话,声音、表情、姿态都要有专业人士的规范,说话要清楚有力,不要支支吾吾,眼神要直视,不要躲躲闪闪。
对于医生来讲,如果结果并不妙,我们需要经常练习专业性,不拖泥带水,又毫无生硬之感才是最好的尺度。
当然我们需要同理心,但同理心代表的是表达我们愿意帮助的善意,而不是过失时我的愧疚。
最简单的两句话:
1 对不起,这事办砸了。
2 很遗憾,这事没成功。
第一个就变成了自己是个责任人,而第二个就可自己撇清。
报告坏消息时,最好是在封闭的空间里,跟对方一起坐下来,表达一种态度。
一定有很多疑问,你一定觉得这不可能没关系,我们可以在这里一直陪你,帮你解答问题,但是可以陪,千万不要主动安慰,不要主动的去说一些自以为体贴的话,包括用主动的肢体语言,给出所谓的积极的解决方案都不可取。
时刻牢记这是天然不讨好的角色,分寸重于一切!
一个行政助理与被裁员工面对面沟通,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从容的尽到陪伴的义务,不至于贸然给出建议,节外生枝。
传递坏消息并不是说,这件事一定有你做成。
你只是一个身份职业的传递渠道而已。
比如医生的责任并不是治好所有的病,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老板裁员,人力资源部也只是表达一个原则,但如果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你的错,我们可能需要承担起来,弄清楚谁是问题所在。
常用的句型:
包括我来说明一下,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我很遗憾,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我,我会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
初次见面
有一些尴尬,因为大家都不熟悉,可是没话题怎么办,就聊隐私吧。
但在如今,越来越重视个人空间强调多元生活的时候,你现在找话题不能问这种问题。
一是容易给对方带来压力,二是怕别人认为你另有企图。
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方式就是聊名字。
聊名字很有意思,但是不能随便说这个名字很常见啊,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也叫这个名,这好像是在去和别人搭近乎,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除非对方主动的说起我和那个人重名。
这个时候他不需要去稀释掉对方的独特性。
你这个名字很少见,你的父母应该很有文化,所以才起了这个名字。
你这个名字是不是常常被人读错呀?
我们也可以用聊八卦来拉近距离。
聊天儿完全不能涉及私生活,也是不对的,我们要一定涉及到一些细节的生活问题,当然是在对方没有抵触的条件下。
这里面有诀窍,
首先不要给对方施加压力。
第一个原则是,不要索取信息,而是要有分享的态度。
这里边套女人的近乎。
比如多大了?打算什么时候生?喜欢孩子吗?等等
第二个原则就是抛砖引玉,以自我揭短的方式向对方抛出话题,类似于自黑。
在人多的场合,把一个问题抛向在场所有人,而不是特意面向某一个人,因为同一个话题可能是某个人的甜蜜点,也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禁区,所以呢,我们要提出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话,总会有人接话茬,大家就可以聊开了。
聊八卦时,不要给对方压力太多,做到不索要信息,不炫耀自己,不具体针对,才能拉近关系,又避免冒犯,比如不要问别人是否生孩子,对象,职位,待遇好不好。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你喜欢孩子吗?
这年头当父母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这样就是一个情绪的出口就可以。
在进行自我揭短的时候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要说谎话,以免在以后被别人识穿。
传统的句型包括:
我觉得现在找工作好像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找最重要,你觉得呢?
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
如何拒绝别人?
这里面提到的案例主要是拒绝别人借钱,首先你要问别人借多少,就站在失败的角度来说。
首先要考虑着对方为什么要去借,到时你要识别一下患者的对方的要求,比如他的要求就是,老家里有急事要去看病,,这个时候该借就借。
如果借不了的话,能包个红包也是好的,如果你再套用出来对方就是为了买个东西使用,那么你可以选择,但是你可以给自己一个理由。
我现在的也是马上要买东西,因此也可以拒绝掉,同时委婉的说话代表着本身就是一种诚意,自己的内心要强大,不要别人说一件你自己觉得不见就觉得愧疚了,这是没有必要的。
借钱的过程中,其实双方就是拉锯战,如果说你没有拒绝,后方就是一个长时间的延期拖延或者催款等等
人际冲突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了之后,我们很难去把它纠正过来。
但是在前提的时候,我是能够找到一些方法的。
因为沟通的陷阱的往往是在于两方面,不在一个层次上。
有一个黄金的巨型,就是说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是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这样来就是诉说自己的不舒服。
父母或者老师,一般习惯于指责和通过暴力压制,早期时候是有效的,青春期必然会出现问题
我们常常喜欢说对事不对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对人不对事儿,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个对人不对事儿,变成对事不对人。
沟通中叫做感受的预防针,这种预防针,一定要注意将后半段讲的清楚,直白的表达出来,否则即使没有爆发矛盾,但是问题也没有办法得到沟通,你一定要讲清楚,讲清楚你自己的感觉。
怎么说话是不得罪人
不会说话最重要标志—容易得罪人。
得罪人,一不小心,三言两语就让人心里不舒服。
得罪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未必非得起正面冲突,很多时候你不自觉的就会得罪了人了。
从心理学上来讲,三种暗示是不合理的
1 是想表示关心,但别人听起来是指手画脚。
例子:
别人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然后自己去拍完肩膀去对别人说,你干的不错啊,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因此就会得罪对方。
2 想表示安慰,但在别人听起来反而漠不关心。
例子:
比如作为一个领导:没事儿,我说过了这都是小事,以前我也这样。
其实这句话里代表的是一种冷漠。
3 想表示委婉礼貌,但是别人听起来是暗藏心机。
例子:
聊天时经常会问:在吗?什么时候有空啊?
这都是属于那种绑架类型的,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想去理你
针对的诀窍:
第一种
把焦点放在人身上,放在自己的感受身上。
比如说到的居高临下的评判,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属于越界。
我们只表达自己的自身感受就好,平辈论交我们没有权利评判他人,但有权利表达自我,比如你可以换成真棒,我要是像你这么有才就好了,这样的话,就恭维就很到位了。
简单说一句这样的话,就不会让你搜肠刮肚去寻找既高大上又贴切的词语去夸对方的长处了,还怕别人觉得你不懂行。
卖萌 崇拜的感觉。拍马屁的感觉,让别人很受用呗。
第二种
不要去指责别人,说这件事儿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来取代别难过这个事儿。
根本不重要,或者说没事儿,这都是小事儿,其实应该改成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变成这样真的是非常可惜,大家辛苦了,你们有多努力,我是看在眼里的,这个阶段呢,本来容易出现问题,当年来公司的时候还不如你们,这种话就很热乎了,比大家都这样,要好一些。
当求人办事时,第一时间就把要求说清楚。
跟别人说清楚之后,也就是说别人能帮不能帮,能沟通不能沟通,这就能让对方讨价还价。
好的口才其实就是来自好的用心,那些懒得用心的人,在撞碎别人玻璃心的同时,也被玻璃割的满身伤,这就怪不得别人了。
沟通这件事本来就是个点点滴滴,不断精细的过程!
说话,让别人舒服的人并不是因为口才好,而是因为他们能预知每个棱角,预先进行包装和改造了。
你这样做让我觉得很难受,我认为你做的真好,只不过这件事怎么样,或者你好,我有件事想找你帮忙,事情是这样的,打扰了。
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
首先有情绪,最好是不要否认掉。
提前预告一下,我可能要生气了,预告完之后,如果是准确的能够控制好了,那别人也认为你是个自控力好的人。
对自己的情绪要有一个预测,做好预测,最后要说出自己的情绪到底什么样子了就行了。
如果遇到暴怒的人,我们首先可能采取的方法:
1 挣扎对抗。
2 不说话,不做任何反抗,像木头一样。
3 说你先冷静一下,让别人去冷静,这也是错误的。
以上常见错误外,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方式?
1 心里说:别人生气的时候我不会生气。
2 用同理心的重复对方话语,让发怒的人逐渐平息怒火,让他多一个队友少一个对手。
3 拒绝人身攻击,比如说这一点你不应该这么说,不过这不是重点,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人身攻击拦截掉,表明自己立场。
好处是把话题引导向重点,避免刺伤对方的可能性,也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
我们不能轻易的让对方知道什么话都能伤到你,这就是底线。
在面临羞辱尴尬时,把握好自己的语气态度,不要让别人产生误会,如果你让人家把冷静当作冷漠,把同理心当成了嘲讽,把拦截当做了示弱那就适得其反了!
怎样向别人道歉
这里反例是包贝尔的道歉:
他的道歉文中总是提醒了这是个小事儿,我们不是故意的,并没有做一个特别好的表率,即使他说的是真的,也不能让大家都达到满意。
正常的方式就是蚂蚁绊大象,把责任全部揽到身上来,甚至说比大家期望的揽到身上,还要更多一些。
古代皇帝也有叫罪己诏,就是天下苍生不太舒服的时候,皇帝把事情全揽下来,别人就会原谅他。
生活中比较模糊的地带,我们可以使用,如果涉及到划分责任时,不能随便用。
自嘲或者自谦,也可以作为保护使用。
很多人喜欢好为人师,也有很多人愿意表现出完美一面,因此那会掩盖自身的弱点,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两大风险。
1 暴露弱点之后,心理成本会变高,也就是说你特别想自己表现的很完美,完美暴露之后,你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2 会让别人越来越好奇,我们弱点是什么?如果你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之后,大家反而就不好奇了,反而更加认同你的真实。
学会与自己沟通,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的弱点来跟进行沟通。
当我们接受自己弱点之后,别人就不会来伤害我们了,比如接受自己的自卑或者不自信的成分。
表现出自己优势来,之前一定要储备好能力。
如果有能力会被别人发现的,自己也不会太过不自信。
面对敌人时,应当用自嘲的方式。
提及对方已经知晓却可能会进行攻击你的弱点。
不把自己的弱点全盘托出,如果全盘托出后反而会成为他的对象。
你主要是选择敌人对你比较熟悉的弱点之处。
幽默的人当然好,但是真正的幽默并不是到处讲笑话,刻意的讲段子,而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这种营造氛围的能力,我们把它简单的称为讲笑话,实际上是一种幽默的本质能力。
幽默的本质:
是一件事物的各个维度都可以进行反着说,他的所有的经历都是围绕着反差和错位方式。
尽管我们很多修辞手法都可以使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归结为:
各种维度的反着说。
就像讲相声或者讲段子的时候,在你抖包袱的过程中,你不要随便去笑,讲完了之后跟大家去真心的笑就可以了。
角度上也避免对一些人的误伤,比如你可能没有考虑到整个环境当中的人物的成分,因此人可能会犯一个错误。
当然幽默是可以让你添彩的,有最好,如果没有也不碍事!
第三章 说服
说服,就是用语言改变他人的想法的过程。
核心主题:
一 人如何形成看法,
二 人为什么又会改变看法
前者,学习说服的过程等同于一个自省的过程,
后者让我们在说服中不止知道了要如何改变别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不害怕改变自己。
能改变,被改变是必然,不变才是偶然
一切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去做的理由。
我们说服别人时,要确保每个人必须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确保并且善于利用它。
拒绝去说教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坏习惯,旁人苦口婆心,往往徒劳无功,一不小心对话就会进入说教模式。一个例子:
殚精竭虑的去问对方:
说教方,喜欢说为什么你不怎么怎么样,督促你去办某件事情。
被说教方不断丢出我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当作借口,拒绝做出改变!
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说教方的说话方式上,核心在于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这是时常发生的。
改变提问方向,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其本质上就是欲擒故纵。
说教条件下,主动给予对方本身是一种灌输,真正的成长要来自于内心,除非他主动提问,否则别过度的关怀让他感受到压力,这种行为会重新激起对方的抗拒心理,前功尽弃。
当进行自我对话时,可以套用这种方法,如果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那么就等于在鼓励自己大量产生抗拒的理由。
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的越多,其实就等于在合理化它们存在的理由。
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就要经常问:
为什么这件事我不想拖延,
为什么我想要变得不再驼背,
为什么我想要不断的学习,
为什么我会在某事儿面前焦虑。
这种说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针对某些成见已深的对象。
说服是程度上的逐渐转变,只要想法从很讨厌,到没那么讨厌,甚至在思考你说的有一定道理的时候,说服就已经开始成功了。
我们常用的句型:
你曾经有一点点想要那么做吗?
你居然会想过那么做,我很好奇原因是什么?
有策略的请人帮忙
例子:
80岁的老太,在火车上请求别人把座位让给她。
如果说我的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她坐吗?
这比较直接,如果碰到不愿意让座的话,那就比较麻烦。
如果说年纪大了,这一路站不住,如果没人让座,她最后就只能坐在地上了,这种方式也带有一定的威胁性,但是比较具有画面感,所以也是可以使用的。
必须让对方知道小小的行为将会为他们减少痛苦,增加快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让对方的行为具体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改变,然后在大的策略上,是善意要进行扩大,比如说如果你的好心不白费,以后我要把这种善良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
再有一个要给别人有选择。
比如这不是必须的,这也是个不情不请,毕竟让不让不由自己决定,尊重对方的选择权。
以上三条提供的是:
1诉求要具体,
2 善意要扩大,
3 对方有选择
这个例子应该不是真实的现实发生,可能就是为了讲明白,但在实际中我觉得不太合适。使用中要注意,许多人喜欢把善良的请求变成道德的指控,这不合适。
朋友犯浑怎么劝
比较常见的误区:
1 是追问原因,
2 是独善其身,
3 就是拼命拦阻
第一个道理在于不断的提醒,
第二个在于让自己的朋友被隔离变得孤独,
第三个成为阻碍,在情绪比较好的时候,阻碍很显然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最好的方法要给予疏导
不要问为什么,而是要问怎么了。
这时候就代表着让对方去诉说,我来倾听的一个过程,然后引导情绪宣泄,如果情绪仍然不能宣泄,你要比自己的朋友更厉害,比如朋友只是一时的闷气,你要做的比他更加的生气。
记得在国外有一个视频中,一个小孩在地上撒泼,那么他的母亲也躺在地上撒泼,撒泼的很厉害,甚至让小朋友都已经目瞪口呆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朋友就好了,这就是一种好的方法,其背后逻辑也是为了劝导朋友的犯浑。
情绪得到疏导之后,仍然不消停,那可以把计划落到实处。
比如分析当前的状况如何,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你可别说你想打人,你想去砍人,把它搞清楚之后再去做这个事情,当然如果朋友真的想让他去做的话,那么还是要避免去做,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常用的剧情:
到底怎么了,谁得罪了你呀?
去当然要去了,来让我们好好的合计一下
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让在计划的筹备中清醒过来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要疏导为主,开始同仇敌忾,然后落实细节,最终不要违反原则。
所有的说服都有一个基本的道理,就不要一直强调我需要什么,而是要想办法找出对方需要什么,而对方的大部分需求也不过就是安全舒适和自我实现。
以下提供了四个方面。
第一个 是说通年纪大地位高的人,
第二个 是说通自己的老板,催促拖延症老板,
第三个 就是说服比自己更专业的人,
第四个 鼓励不求上进的人
年纪比较大,地位比较高的人,经常会有试图输出价值观的误区。
我们其实可以要采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找到长辈能够听进去的理由。比如员工做具体工作,专注于技术问题的解决,
而领导负责全局统筹,专注于宏观态势的把握。
一个看中一把事儿做成,一个看重于别出乱子,所以领导大部分保守。
我们需要用我们的道理,从领导视角转换一个说法,让他们能够输了进去。
最简单说,西游记里面三打白骨精,孙猴子和唐僧就出现了冲突,如果孙猴子能够站在唐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既要干掉白骨精,同时也要照顾师傅的面子,我们应该说师傅,我知道您是怕我万一看的不准就会滥杀无辜,但是你也要想想,万一我们被迷惑,受苦的就是周围的百姓,多少生灵的涂炭就算在我们头上了,到时候在佛祖面前如何交待呢?
我们从领导关心的问题去提出自己的诉求,就好了,当然领导想问题跟我们的优先级不一样,我们得跳出自己的专业局限,找到听得进去的理由。
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自己当了领导之后,就知道去想什么了,最简单的说,领导常说那样你也不会拉钩啊,你到底在想什么?不知道我想干什么,其实关键就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知道他在想做什么,这个问题,你只有比他站得更高,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一个就是找到对方感同身受的痛点。
比如医生见过病人多了,医生宁愿选择一个要么快点死,要么就快点好的方案,而不会选择保守的方案,所以通常医生角度是更加积极的,而对于普通人,他因为不知道到底痛苦是什么样子,所以更多的选择与保守。
在工作中,基层工作比较辛苦和繁杂,上层的领导又没法感同身受,作为基层公务员,他没有办法去推动上层,所以就让上层感同身受,据说这个事很难办,非常的难办,追着一趟一趟的来麻烦你,当领导觉得很痛了,他可能就会改变工作的流程,所以要向领导去诉苦。
劝领导时,我们不要太强调收益,更多强调风险的规避。
也不能太强调创意,什么行业的先行者,领先多少年!
这让领导越听越害怕,更多要强调市场的可行性及别人也有干成过的,这才是找准领导的痛点来说服,效果会好得多。
想出一个点子之后,最好给领导一个可以解决的方案。
比如说父母不希望自己穿的太少,那么对于自己来讲,你说我打车走在路上的,基本上不会在外边儿,然后也有自己的房间,那里温度都很好,这样给了解决方案之后,其实父母就不会再阻挠了。
这和谈恋爱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你和家长沟通的好的话,这个事情就可以办了,如果沟通不好,往往就起了冲突,因此很多冲突就是因为沟通不好所导致的,沟通的好,代表的情商就比较高了。
这个问题最终说:
你应该去了解领导或者父母的三观,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清楚的知道他们如何看待各种问题,才有机会说服他们,不然难免会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手。
我们可以常用的句子:
你总教我什么什么很重要,可是在这件事上—-
意思就是归纳对方看重的要点,随后提出在这一点上的不同意见,用长辈的视角来阐明自己的问题,这样让对方也从自己提到的视角来看
您是不太清楚,其实我也是没有办法,—-
借机说出自己的难处,让长辈感到自己的切身之痛,这都是比较典型的语句
催促拖延症的老板
一般人不敢去催,拖延症本质上它是为了消除恐惧和焦虑而引发的逃避行为,拖延症的往往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因此对即将到来的任务产生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只好拖一拖回避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催促呢?
直接催促效果肯定不好,这代表着给老板施加压力,没有人愿意去听从命令,因此这种方式并不好的,那么如何去减少焦虑,提供正理。
第一步
要表现出真诚,表示体谅,实现低阻力的沟通。
比如我说你最近的事情好多呀,还掌控得住吗?
我看你这跑那跑这儿的,那么你这个事能办不成吗?
跟对方建立在一个条件。
第二步
消除隔膜后,提供后备的方法。
看你这么忙,那么我们应该应该做什么,重要的是给她安全感,最大限度缓解他的恐惧和烦躁,释放不安情绪,这一点非常重要的。
第三步
点明短期收益,激发主体动力,比如直接说不拖延的好处,在短时间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领导诱惑力比较大,但是如果说我们想去做更好,我们最好是把这事办了最好。
强调了不拖延并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只需要花两个小时,这是个例子是指的胡渐彪和邱晨他们之间的一个关系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老板拖延,员工不方便催,但实际在合作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领导的角色就是负责掌控宏观,对于下方的人员,你不能光听领导的。
员工不仅仅是为了老板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工作,为了公司工作,所以需要催促老板,大胆并且有技巧的去催促,当老板都敢催了,那还有什么难以达到的呢?
说服必定需要套路,还需要策略,直接点名的方式,一上来分析利弊得失,一般人很难听得进去,更何况是一位注意力和判断力已经被焦虑感所占据的领导!
但有了之前的两个步骤的铺垫,
1真诚的表示体谅,低阻力沟通,
2就是提供了一些后续的方案,
第三步骤,就更加简单了。
提出问题和想法,那么我们在常用的句型里面是这样的
您最近这么忙,工作又多,应付得过来吗?
您要是没有时间处理这个事儿,我们用方案B怎么样?
不过如果您能抽出时间处理这个事儿,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说服比自己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
这里提到的案例:
甲方对乙方的设计人员提出一些反对的意见,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见进行修改,这里边的误区会是:
我感觉怎么怎么样,而这样的话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三个错误,
第一个是,只说主观的感受,然后对方会不服,
第二个修改的建议时,提出一些特别细节,而且矛盾重重,显得自己不够专业化,
第三个,采用命令方式或者威胁方式跟对方交涉。
这肯定是不好的
使用诀窍时,
首先我们要克制住直接表达主观感受的通的冲动,比如我觉得我认为这都是不合适的,那么如果我们一上来,就说一些提前插好的东西,比如字体配色,排版等等,供对方去进行选择也可以。
另外一个就是提出一些抽象的需求,而不是具体的要求,太过于具体,就指的是跟细节纠缠过多,这时候对方不服。
我们沟通之后,最好的结果是。
有一个例子
比如一个设计师看设计中有黑色,希望都把它转变成绿色。
这里面提到了很多人也在做黑色的,但是为了做特立独行的方法,我们是不是过其他的颜色?
这时候我们就站在同样的一个方面了,一起在寻求一个答案,这时候不是乞求,而是寻求给对方答案找认同!
所以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都建立在前期明确传达要求的基础之上。
前期付出努力将方案需求描述的清楚,甚至通过提前熟悉对方领域,或找类似的风格作品等方式向对方传达要求,避免后期反复修改的麻烦。
常用的句型:
这个方案挺不错的,只是和这次的要求有一点出入,能不能根据这次的主题建议一些新的方案呢?
你觉得这个颜色的配色方案怎么样?要不咱们来试一下
针对于不求上进的人
我们鼓励他,单纯指出它的价值,只是他的问题所在,是没有用处的。
但是我们常认为,针对一些普通青年打鸡血就好了,针对于文艺青年喝点鸡汤就可以了,针对于不务正业的人骂人就好了,实际上这些招数对付自己可能还行,但用来鼓励别人,没有价值。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抢救的法则。
第一,我们是要采用降低对方对结果的恐惧,
第二,可能性代替了目的性,
第三,就是营造愿景而不下命令,
比如对一个不太努力学习,并且效果也不是很好的人,我们应该降低他们恐惧,让他们的消除对后果的恐惧,然后才能走出安全区,
第二是用可能性,来代替目的性,比如说我们不让他们争第一,我们只是让他们了解我人生是什么样子
只要你愿意,可以做点别的事情。
营造愿景而不下命令,指的是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你只要让他们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这样他不仅乐意听,还可能为了实现这些愿景而去尝试去努力
比如课堂上点名字不肯站起来,老师鼓励说,要努力要努力,这是没有价值的,而他的父亲,采用的方式直接看国际大专辩论赛,大量的数据输入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产出一些新的东西,看各种各样的动画片,旁征博引,各种各样的事情。
很多企业家他也乐意去激励员工,给予营造愿景,但听起来就像空头的支票,因为他们往往动不动就用上市,财务自由,来忽悠这些薪资不高的员工,让公司员工无偿的为企业加班,而愿景是应该是感召而不是承诺。
激励的本质,应是对课题可能性的探索,而不是鼓吹,甚至胁迫人完成任务的工具,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领导一直不做一些承诺,不做一些具体的空头支票,只是号召大家去做一些事情。
所以有时候提到年薪,也是一种号召,并不是完全的承诺。
常用的句型,
就算是什么什么也不会怎么样吧,就算你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能怎么着吧。
我都觉得你是能做到很多事的,未必要像他那样,这样用可能性来代替目的性,增加对方对你劝说的接受度。
对于不求上进的人说,其实这种生活也是蛮有意思的,这样也挺有意思的。
没有什么比同仇敌忾的情感能够拉近我和对方的距离。创造外部压力,就是将双方之间原本对立的立场转变为一致对外。
所以说服不是语言更是一种策略,当情势变了,人与人之间既有的利益关系和情势姿态也就会随之改变。
提供和领导有不同的意见
这里举个例子,就是领导想出去游玩一趟,但是预算方面不够,直接反驳不太合适,站在另外一方面,这次旅游是可以的,但是可能后边我们的支出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怎么去补偿一下,这点我觉得董同事做得是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强。
这些能力锻炼,不一定从现实当中,一定需要从书上去找到一些根源。
管理者最在意的是:
权力的完整性和安全感,所以要给他们压力不是不可以,但是诉诸于外部压力,就是让自己和自己要说服对象,永远是同一战线,这样就容易接纳。
刚才举的例子里面来讲,如果说你想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你可以塑造出一个财务部,说财务不可以左右我们的问题,这样他就不会找你的麻烦。
换主观意见为客观的压力,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
比如韦小宝在在劝说顺治出去的时候,这里边用的基本的功夫是:
第一次碰了个钉子,说你必须跟我走,这是肯定不合适,
第二个说天下苍生什么什么什么,把他架起来,然后必须得离开
了解这个根源后,但如果其他人再劝服你的时候,也提到了这种方式,不说是你应该怎么样,而是说我们应该怎么怎么样。
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采取诉诸外部压力的方式,这时候不要拆穿别人,人家是出于善意而不是花了心思选的措辞,所以我们也好好说话,来回馈人家的用心。
常用的句型就是:
我们这样做什么,什么方面的压力会很大呀?
把我换成我们就好了
营造机不可失的时间紧迫感
找女朋友想留个电话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呢我们应该采的方法分很多种,包括你装扮成咖啡店的店员,包括什么什么都好,但其实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选择。
我跟你很有缘,但因为有要事在身,不得不赶着离开,所以不介意的话,可以给我一个联系方式,这种方式本身意味着时间并不多,但是他要离开了,然后这个时候,对方是被动的。
还有一个常用句型
我完全没有催你决定的意思,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没有了,我必须跟你讲清楚这个东西的珍贵性,避免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尽可能采用这个事件如何如何,这个机会如何如何等中立化的表述,让对方感受急迫性所带来的压力。
把人架起来之后,达到劝说的目的
通过个人架起来的方式,其实就是戴高帽子,也就恭维的意思。
比如奢侈品的人着装什么的,你知道这是最新款,
卖手表的广告说的是,
经常用钢笔的你一定知道笔尖的流畅性对你来说是不是那么的重要,
这本身就代表了你就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主动拔高对方的价值,让对方在恭维中的态度有所软化。
三国演义中也有这么一个描述,诸葛亮说我们刘备大王,只有几千人还可以干了,你这里有兵多将广的,有粮草丰足的,自然也能,这就是戴高帽
戴高帽子的特点: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恰恰合适就行
这里的句型是:
你眼光真好,不会看不出这里的好处吧。
听说什么什么地方的人很豪爽,总不会计较这些吧。
第四章 谈判
谈判的本质是在某些僵局下,交换评价不相同的事物,
第一:谈判处于僵局,如果没有僵局的话,或者其中一方觉得僵局还可以接受,那么谈判就根本不会发生,
第二,如果在一个既有僵局中,为彼此创造出各种评价不同的事物,供协商和交换,就是谈判的精髓所在。
所以实际求职也是一种谈判,求职就是谈判自己这个人到底值多少钱。
谈判,可以作为收集情报使用。
一些小型谈判,老江湖可以在谈判之前旁敲侧击,探听消息,自然的很贴切的一些谈话中就可以,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事儿。
这里边主要是有三个套路
第一,您是怎么知道我们的?
第二,在之前你做过最大的案子是多少?
第三,按照这样的条件,我给你推荐别人好不好?
这个例子其实是培训师所常使用的。
1 如果确定好了,是领导下发的,那么就有完成的必要性,所以谈判就可以加钱。
2 有了最大的案子,那么我们在做费用的时候就不会过高或者过低,有一个心理的预期。
3 帮你推荐更好的人选,那个首先好处是三方都占,让对方有一个出口,让第三方有一个感谢,让自己不至于堕了威名。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轻便,对于大型的频繁的正式谈判是不可以的。
纠正引导
获取信息,然后可以再增加适应性对抗,这样可以更加获得信息。
原理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为人师的特点,当你不知道的时候或者自己很确信看到别人很认可的时候,他会不自主的暴露一些问题。
当然提到反抗不能过度。
过度,对方会想你是不是过激,反而不说。
看到积极反抗,自己会有警戒心,所以也不说了。
常用的套路
听说,我就觉得肯定是这样的。
我就知道是这样的,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
真的吗?那可是我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