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盛行,催使新的媒体诞生。
自媒体的兴起,使大家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碎片化阅读”成了近两年的热词。
“碎片化阅读”,百度百科上解释为: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模式。
"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方式"普及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一再被提及。
前段时间更是有一篇关于声讨罗振宇知识付费的文章将"碎片化”这种阅读模式推向了风口浪尖。
于是好多人开始拒绝"碎片化阅读",那么,"碎片化阅读"究竟有什么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进行"碎片化阅读"呢?
02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碎片化阅读是新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应该回避。
首先,我觉得"碎片化阅读"肯定是好的,有阅读意识,总比不阅读要强很多。
大城市人口拥挤,很多人会在上下班途中耽误大量的时间。等车的空隙、公共交通工具上、甚至开车的途中都可以好好利用起来。
听书软件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衍生出来的另一种阅读方式,公共场所嘈杂的环境,不太适合系统化的深度阅读,却正好可以用来听听书,听听新闻。
有的人会抱怨这样阅读的东西根本记不住,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多少正面的影响。
这点我是不太赞成的。
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越来越觉得,我们读一本书,真正能影响我们的东西其实不太多,有些书即便当时看了觉得很震撼,过段时间再回想起来,真正能让我们记住的,可能也就是只言片语。若能有一两个观点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但是不是这些阅读就没有意义了呢?当然不是,阅读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式过程。
就像三毛说的: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这个改变,其实是阅读使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模式,从而使我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再投射到我们的外表上。
"碎片化阅读"中也并非没有使我们产生好奇或共鸣的知识点,听到或读到记不住,也多少会留下一点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成为我们产生灵感的引子。
而这些碎片知识积累多了,或许就会连结成一张知识网,构筑成我们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最主要的是,有很多碎片时间,我们即使不碎片阅读,也根本没办法做其他事情,白白浪费掉了。
03
"碎片化阅读"是好的,但是沉迷于"碎片化阅读"就不是很好了。
"碎片化阅读"只能作为深度阅读的补充,绝对不是替代品。
有些人每天泛泛的阅读大量的网文,然后“欺骗”自己,我一直在不停的学习。
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体会,遇到难啃的书了,就想着先看看公众号上面的文章吧,毕竟简单易理解一些。
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到了晚上才发现当天的阅读任务没完成,又安慰自己,毕竟我看了那么多文章,不算虚度了今天。
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这种不成体系的文章和观点,有很多是毒鸡汤或者是伪观点,单独看貌似成立,认真思考会发现其实经不起推敲。
而且现在很多网文的作者深谙大众心理学,文章为了抓眼球,惯用一些手法煽动大众的情绪,如果阅读者本身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人云亦云。
那么,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好"碎片化阅读"呢?
04
第一,时间上面做好划分。应该每天尽量的抽出整块的时间进行系统的阅读。
比如我每天早上起来的比较早,这个时间没人打扰,阅读效率高,我一般会抽一个小时阅读相对晦涩难懂的书。
而其他时间,比如洗漱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上下班途中,我会听一些音频文章或电子书。
中午安顿完孩子午睡了大概还有半个小时,我一般会阅读一些公众号上面的好文章。
第二,尽量使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系统阅读。
我们应该要分清楚,"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并不是从时间上划分的。
如果在内容上是成体系的知识,即便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的,也不应该叫“碎片化阅读”。
由于各种原因,我关注了很多的公众号,内容五花八门,但都是很好的。
有段时间看着有些公众号的推送已经有几十篇了,自己还没看,心里特别着急。
后来我意识到,世界上好的东西太多了,我根本看不完所有的好内容。我应该有选择性的将精力集中在对自己最有用的知识上面。
于是我置顶了几个自认为最好的号,里面大都是男性思维、可以“毁”我三观的文章。
对于某一个作者来说,他的认知,他的观点都会在文章中反映出来,长期阅读他的文章,就相当于了解他的认知,掌握他的思维模式。
这样,即便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其实也相当于系统学习。
还有听书,可以选择一些连贯性的内容,也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系统阅读的方法。比如我之前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听完了王立群讲《史记》,虽然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的,但内容是一整套完整的。
第三,在内容上进行选择,提高“碎片化阅读”的效率。
阅读条件不好的时候,比如时间太短或周围比较嘈杂时,尽量选择一些“新鲜”的、以前没接触过的内容,这样有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每天早上起来洗漱的时间,会听“得到”APP里面“李翔知识内参”版块的内容,每段音频都只有几分钟,却让人耳目一新,有很多关于科学、设计、审美等方面的知识都是我没接触过的,听了特别涨知识、增见识。
第四,由碎片化知识拓展到深度阅读。
我书单上面的很多书,都是在碎片阅读的时候看到,觉得不错才决定看的。
“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看到有好书,我一般当时就会打开京东APP,将书加入购物车遇到活动再买回来。
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好的内容,我一般会截屏,有时间了再整理到文档里面,相当于摘抄。
有时候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记下来,抽空查找一些资料,进行更深的研究,很多时候甚至会成为写文章的话题。
第五,碎片化与深度阅读的结合。
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书,可以提前通过“碎片阅读”了解一下别人的解读方式。
比如我之前连续两次试图看弗洛伊备《梦的解析》,每次都是看了几十页就不想看了。后来无意中在“得到”APP上面看到这本书的解读,购买后收听了一遍,发现对整本书的结构清晰了很多,再看就没那么难了。
有时候自己看完了一本书,也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看看别人写的书评,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的,以加深对这本书的印象,从多个方面理解一本书。
05
总之,学习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很多新的东西和模式一开始出现,会有很多人跟风,紧接着又会一边倒的进行批判,最后才会回归理性,正确的看待。
“碎片化阅读”不是不好,而是很多人没有利用好。
将便捷的“碎片化阅读”和系统的深度阅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才是“碎片化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