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206篇。
北宋园艺技术发达,不仅有专业的鲜花批发市场,还有嫁接技术。再加上在王安石变法中,反对新法者纷纷被贬于西京洛阳。他们利用洛阳地广人稀,历史底蕴浓厚,文人骚客汇聚之地,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草木生长等优势,纷纷在洛阳兴建园林,乃至于洛阳成为当之无愧的名园荟萃之地。
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地处隋唐洛阳东城的东南隅。即现在的洛阳市老城区中州路南侧,东临集市街,西临乡范街,南接西大街这片区域。东城是唐代重要衙署的办公之地。北宋时洛阳改称西京。这时的东城,布局和功能都无太大变化,仍是重要衙署和官邸之所在。衙署庭园遗址的发现,印证了这个史实。遗址的毁弃时间,在北宋末年。《宋史》等文献中都有金人人侵洛阳时大肆烧掠官民宅舍的记载。遗址第3层堆积中大量红烧土块和木炭的出土,说明衙署宅院可能就是在金人人侵的大火中被焚毁的。
1991年10月至1992年5月,为配合洛 阳市老城区房屋开发公司兴建老集公寓和老城区劳动服务公司兴建汇源大厦,进行了考古。共开探方5个,实际发掘面积为2272平方米。根据钻探结果,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发掘了这处宋代遗址。
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规模宏大,南北长76、东西宽33米。共发现遗迹十余处。有殿亭、廊庑、道路、花榭、水池以及明暗水道数条。衙署庭园遗址东西两侧是2排廊庑长廊。东廊庑位于庭园遗址的东部,贯穿南北。南北长56米、东西宽4.3-5米。东廊庑台基东侧残留有两层错缝平砌的包边砖。包边砖外又有平铺散水,宽0.72米,由两排砖横向平铺而成,其外另立砌一排纵向砖作为挡边。散水呈西高东低的斜坡状,有利于排水。西廊庑位于庭园的西部,贯穿南北。残长61.3米, 东西宽约7.2米。
两廊中部偏南,有一条连接二者的东西向花砖路。花砖路长16、宽2.6米。路面用柿蒂形卷草纹方砖铺成,南北共8排,砖下为夯土路基。路基两侧分别纵砌一排平砖,共三层,上下错缝,作为路基包边。花砖路中部有一东西向门楼基址,门址北侧与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墙相接。夯土墙长38米,宽1.75米,将庭园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有一花榭。花榭位于庭园遗址西部、西廊庑的中部。西与西廊庑的夯土台基 相 接,北、东、南三面均有包砖。花榭平面近方形,南北长5.85、东西宽4.2米。台基包砖为纵向错缝平砌。包砖外平铺一排纵砖,其外又侧立一排纵砖,作为花榭的散水,宽25厘米。
在花砖路南侧有一长方形蓄水池和两座东西并排的殿亭基址。水池位于遗址中部偏西,北临花砖路,南接殿亭遗址,西靠西鹿庑。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12、南北宽21、深0.8米左右。水池四壁铺以长方形砖两排,上下错缝,左右咬合,磨砖对缝,以白灰粘合,非常严实坚固。上口四周有二层台,台宽0.65-0.78米,东西各用两排素面方砖、南北分别用一排方砖及一排长方形砖平铺而成。池底为黄褐色夯土。两座殿亭位于遗址南部。东殿亭基址呈南北向,南北残长8.9 东西残宽 8.05米。台基的西部尚残存南北向磉墩2 个。西殿亭基址保存较好。南北长9.2 东西宽8.1米。四周台基包边均为长方形砖上下错缝平砌而成。西殿亭的夯十台基自东向西有四排磉墩,每排南北向共4个,排列整齐。磲墩部分厚约64厘米,为一层纯净土、一层瓦片相互叠压并经夯打而成。
衙署庭园遗址有主干大道。这是一条通向衙署大门的南北向主干道。最宽处1.25米。干道南部与过厅的踏步相接。该路穿过过厅直通衙署大门。
衙署门址位于庭园以南40米处,由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间距1.55米。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