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好莱坞,你的梦想是什么?
人人来这里,这是好莱坞,梦想之地。有的梦想成真,有的没有。
但是继续梦想吧,因为这里是好莱坞,总是有时间去梦想,所以继续梦想吧。”
这句来自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的台词,反复提到了“梦想”这个词。
的确,“梦想”是好莱坞的金字招牌,而“恐惧”是好莱坞的立身之本。
但这两个字,亦可以翻译为——“做梦”。
梦想总带有经过粉饰的朦胧感。而换成做梦,则像剥去了外壳的柔软蛋黄,等待着头顶烈日的炙烤,更具一分现实意义。好莱坞既是孕育金牌导演的温床,也是摧毁梦想的修罗场,无数人来来去去,能占得一席之地已属不易,能长久驻足更是难能可贵。就算曾经取得过丰功伟绩,也难免马失前蹄。
有的导演从此一蹶不振,身披旧霓裳黯然神伤。而有的导演则痛定思痛,回到故里重整旗鼓,再次杀出一片天地。当然相比英雄迟暮的伤感,人们更爱反败为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经历了辉煌与失落,最终重整旗鼓的——保罗·范霍文。
如果你热爱科幻与惊悚电影,那么说起保罗·范霍文,一定不会陌生。你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机械战警》、《本能》和《黑皮书》,代表他人生三次起伏的作品。他借科幻电影《机械战警》在好莱坞谋得一席之地,又因《本能》中大肆渲染的性场面饱受争议。其后他便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几部新片从票房到口碑均一落千丈,保罗·范霍文在好莱坞的地位也摇摇欲坠,导演权利日渐萎缩。终于在拍完《透明人》之后,他离开了好莱坞,回到家乡重新开展电影事业。在2006年,他再次杀出重围,以一部拷问人性的《黑皮书》,夺下戛纳金棕榈大奖。这位既品尝过鲜花与掌声,又遭受过棍棒与非议的荷兰导演,终于在好莱坞之外的土地上,重获新生。如今,蛰伏十年的保罗·范霍文又携新片《她》,再次获得戛纳金棕榈提名。
这个出生有着“性都”之称城市的导演。其作品虽然以性与暴力著称,但也并非出于商业考量,或是为了彰显特立独行。反而是他脑中批判与反讽、幽默且思辨的智慧显现。这种特质,与二战留给他的童年伤痕密不可分。与其说保罗·范霍文营造紧张氛围的手法异常出色,不如说他擅长将记忆角落中的裂痕折现成影。爱好惊悚电影的人,常用“范霍文式”来形容他作品里处处弥漫的紧张窒息,挑拨观众智商的反转,与直刺感官的冲击镜头。在其电影荒诞且粗野的外壳之下,潜藏的是通过情色暴力来探究人性灰霾本质的野心。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已年近八十但仍精神矍铄的保罗·范霍文,究竟给我们带来过哪些充满颠覆性的故事,其中不仅有悲喜交织的讽刺,更有直指人心灰色地带的写意。
1.本能 Basic Instinct (1992)
导演: 保罗·范霍文
编剧: 乔·埃泽特哈斯
主演: 迈克尔·道格拉斯 / 莎朗·斯通 / 乔治·杜兹达扎
尼克,旧金山一名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警察,他被派去调查一起谋杀案。凶手用冰锥杀死了一名当红的摇滚歌手,场面惨不忍睹。他经过调查发现,那名歌星遇害前见的最后一人正是其女友凯瑟琳,一名畅销书作家。
凯瑟琳精明强干,美艳动人,属于那种典型的成功女性。而死者虽然声名在外,但私生活却极其糜烂。随着尼克与凯瑟琳的接触,他逐渐发现凯瑟琳也与各色男人有染,只为撰写小说哦搜集素材。而凯瑟琳的新书中,却出现了摇滚歌星被杀之一雷同情节。尼克便开始怀疑凯瑟琳是否与此案有关,但事实的真相却扑朔迷离……
本片曾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剪辑与最佳配乐奖提名。
在盗版影碟还风起云涌的年头,能在碟店找到一部《本能》并不容易。为何?因为很多人都把它当做色情片,只消一上架立刻便抢购一空。的确,女主角莎朗斯通正是靠该片中的情色表演与裸露镜头一夜成名。而片中那些性爱场面与对婚外情的探讨,对当年的观众来说也相当刺激。但其实本片的真实意指,却是关于女性是如何利用性欲本能与杀戮天性与男性针锋相对。
全片几乎就是一部悬疑小说写作的教科书。故事开篇的性爱镜头如今依然令人血脉迸张,但香艳随即被杀戮替代,当鲜血涌出屏幕时,观众原本兴奋的内心随即拧紧了发条。两种欲望重叠时造成的冲击,为故事的悬疑氛围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加号。这在当时的电影界,可谓是无人敢尝试的禁区。
我们常以故事的结构是否精雕细琢来评价一部影片的好坏。而悬疑惊悚电影想要出彩,更需要在结构上下功夫。在影片中,保罗·范霍文则利用女主角的特殊身份,为故事增添了另一重对应。凯瑟琳是一位作家,她的所作所为自然容易与她的作品联系在一起,这种设置使得真相看似明朗的同时又更加充满悬念。而男主角尼克则一边要冒着被杀的风险与女主做爱,一边又因误会杀死了无辜者。这种双重身份的对位,使得真相如坠云雾,直到最后也难分难解。
性行为中的征服意味在片中也得到了放大,被暴力染指后的性,甚至成了女主角用来对抗男性的武器。片中的精彩桥段之一便是凯瑟琳用大腿诱惑警察,这其中意味不言自明。当欲望充斥感官,人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那部分便被拉下了电闸,对欲望的抵抗能力自然降到谷底,那么便无任何筹码与本能对抗,正是我们的本质,引领我们走向了死局。
2.黑皮书 Zwartboek (2006)
导演: 保罗·范霍文
编剧: Gerard Soeteman / 保罗·范霍文
主演: 卡里斯·范·侯登 / 汤姆·霍夫曼 / 塞巴斯蒂安·科赫
二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的年月里,一名犹太姑娘蕾切尔正面临人生的关口。她与家人刚刚躲过一次袭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又遇到德军的战船。蕾切尔侥幸得活,她的家人却殒命当场。她暗暗记住了那名出卖他们的叛徒模样,从此踏上了复仇的道路。
阴差阳错之下,蕾切尔成了一名歌手,原本她是打算借此隐藏身份,却被游击队员派去德国阵营搭救俘虏。蕾切尔顺利潜入敌阵,还偷偷俘虏了一名德国军官的心。她不仅身怀机密任务,她心中的复仇之火也开始重新复燃。但就在她即将得手之手,一次意外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
本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与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与最佳女演员提名。
说起这部电影,人常会把它与李安的《色戒》相提并论,甚至还有人把它称为欧洲版的《色戒》,但其实它的拍摄时间却早在之前两年。如果你把两部电影做一个横向对比,在《色戒》中的确能发现很多《黑皮书》的影子。但两者的主题与多样性的差异,却并不存在多大的可比性。
《黑皮书》一片,是保罗·范霍文回到荷兰后的第一部作品,本片编剧也是他在荷兰时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从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认为这是导演在好莱坞习得一身武艺之后,再与故土前人风格熔炼出的作品。
电影以女主角坎坷的过去为始,典型的倒叙技巧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当时间回到现在之后,观众可以明显感到两者的对比。不同于一般反战题材电影着力控诉战争,本片则更注重还原历史模糊的真相。它将通常的民族情节与国仇家恨搁置一边,集中笔墨书写了一个极具张力的间谍传奇。片中环环相扣的情节时而骤变,善恶阵营步步翻盘,每遇绝境却总能逢生。而直到影片最后的黑皮书登场,原本铺设的线索全部爆炸开来,这种将悬疑手法植入历史题材的观影感受实难一见。
保罗·范霍文一贯擅长的悬疑技巧在片中也得以继续展现,让观众的大脑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故事中虽然不吝情色描写,但丝毫没有做作之感。每个能够破解谜团的线索均被导演放置得恰到好处。同类题材中,也罕见如此快节奏的故事。快速推动的情节里,遍布着峰回路转的刺激桥段。复仇,背叛,动作,悬疑等等最能调动人心的字眼,让沉重的历史背景也不至过分压抑,反而扣人心弦。
3.她 Elle (2016)
导演: 保罗·范霍文
编剧: 菲利普·迪昂 / 大卫·伯克 / 哈罗德·曼宁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克里斯汀·伯克 / 安妮·康斯金尼
米歇尔是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她为人冷漠孤傲,行事雷厉风行,掌管着一家新兴的游戏公司。在她的同事亲朋眼中,米歇尔是一个有点难以接近的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一天夜晚,米歇尔被闯入家中的蒙面歹徒强暴了。
但米歇尔并没有报警,她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生活状态。这不仅是性格使然,也因为米歇尔背负着一个秘密——她的父亲是臭名昭著的杀人犯,而她并不想再和媒体警察扯上任何关系。但米歇尔生活的困局才刚刚开始,她儿子的新婚妻子是她的眼中钉,她的母亲还准备再婚,她的前夫也另寻新欢,她还和她闺蜜的丈夫偷情。但更重要的是,米歇尔还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查出凶手的真相,终于有一天,她等到了这个机会……
本片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其实要不是于佩尔本人已经拿过两次最佳女主角,那么这次拿下也是毫无悬念的。
在蛰伏十年之后,保罗·范霍文又携着新片《她》重新冲击戛纳主竞赛单元。相比之前的《黑皮书》,本片已经褪去了之前的好莱坞风格,成了一部典型的欧洲电影。但依然处处可见范霍文那胆大卓绝,将人性置于砧板上剖析的冷酷手笔。与其说这是一部传统的惊悚电影,倒不如说这是导演再次试图探寻女性视角的诚意之作。
故事从一场强奸开始,按照通常思维,女性遇到此类情况定然或痛不欲生或失神落魄。但女主角的回应则是无动于衷,这种诡异但又内涵颇丰的镇定,又因米歇尔的身世与其后遭遇的种种变故而变得愈发合理。这种利用反差的手法,要比用外放张扬的情绪刺激观众强上一大截。而随着故事进展,观众也逐渐得知原生家庭对她的种种影响,以及因为父亲身份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在撕裂米歇尔人格的同时,也在将压力点点释放出屏幕,拉扯着观众的神经。
其实保罗·范霍文并不是第一次对女性投以这种独特关注,在《本能》里便可见一斑。相比男性容易将童年阴影压抑到潜意识中,女性则会抱以另外一种视角。片中的米歇尔虽然一直试图回避父亲带给她的创伤,但这份创伤却让她获得了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也是她在剧中对抗各色男性人物时的杀手锏。她一次次自虐般的回顾童年时的影像,这种对于原初身份的审视,也逐渐强健着她的内心。
若遵常理,这是一部以复仇为线索的电影,也似乎是范霍文最擅长的套路。但显然这十年的光景让他走出了新的方向。暴力也好,性虐也罢,这只是导演用来划开生活表象的解剖刀。当欲望被伤痛裂解后,露出表皮的是人性的灰霾本质。虽然片中看似有展现女权的元素,但其实更多关注女性对于身份认同与角色定位的彷徨。这可能也正是这部电影能提名金棕榈的原因。施加再多的反讽与荒诞,冷漠与尖锐,也冲不破本质主义的迷墙。内心的纹路只有在欲望明灭之时,才能为人所捕捉到。